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深渊回响无限流 > 第354章 讯号的指向

第354章 讯号的指向(1 / 2)

地下监测中心的空气,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仿佛被压缩成了固态的焦虑与期待。那被命名为“编织者”的讯号,如同一个优雅而固执的幽灵,持续不断地从深空背景辐射的噪音中浮现,重复着它那复杂难明的“编织”节律。它存在,它宣示,但它沉默,拒绝以任何已知的方式对话。

邵博士几乎住在了控制台前,眼白攀上了细密的血丝,咖啡杯在旁边堆积如山。常规的、非常规的、甚至是基于最新深渊能量波动模型反向推导的破译算法,全部泥牛入海。那讯号的编码底层逻辑像是一座光滑无比的绝壁,找不到任何可以下手的缝隙。它不是二进制,不是量子态,不是任何形式的线性或非线性语言模型。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纯粹数学和几何关系的“存在描述”。

“博士,还是不行。”小刘的声音带着疲惫和挫败,“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信息熵解析方法,甚至连一些基于古代文明符号学的推测模型都用上了,它的冗余度低得惊人,结构紧密得可怕,就像……就像一块浑然天成的晶体,找不到任何信息传递应有的‘浪费’和‘标记’。”

邵博士没有说话,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控制台边缘敲击着,目光死死锁定着主光幕上那不断滚动的、由无数细微脉冲构成的波形图。那波形在她极度疲劳的眼中,似乎开始扭曲、变形,不再是单纯的曲线,而是化作了流动的几何图形,旋转的曼荼罗,甚至是……一片广袤的、无形的网络结构。

“结构……网络……”她喃喃自语,一个模糊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思维的某个角落。“小刘!放弃所有基于语言和通信模型的破译思路!把它……把它当成一种‘地图’或者‘设计图’来解析!尝试进行多维几何重构,寻找其内在的拓扑关联性!”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的精神为之一振,随即又陷入更深的困惑。将信号视为地图?这想法太过天马行空。但这是邵博士的命令,是他们在绝望中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计算资源被再次极限压榨,庞大的数据流被导入最新的多维空间建模程序。屏幕上,原本平面的波形图开始被拉拽、扭曲,投射到一个虚拟的多维坐标系中。起初是一片混沌的能量乱麻,但随着特定滤波算法的应用和无关噪音的剥离,奇迹般地,一些结构开始浮现。

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图,没有熟悉的星座连线,没有标注距离的刻度。它是由无数闪烁的光点和连接这些光点的、若隐若现的能量丝线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不断缓慢脉动着的三维网络模型。光点的大小、亮度、脉动频率各不相同,而那些能量丝线也并非恒定,它们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仿佛有某种无形的能量在其中流淌、循环。

“这……这是什么?”小刘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屏幕上那个缓缓旋转的、美得令人心悸又充满未知的网络结构。

“一个……模型。”邵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一个能量流动的网络模型。”

就在这时,建模程序捕捉到了这个网络模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节点”。这个节点并非最亮,也并非最大,但其脉动频率,却与接收到的“编织者”讯号的核心节律,产生了完美的共鸣!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程序将这个节点的多维坐标,逆向映射回现实宇宙的坐标系时,一个清晰的三维坐标被锁定、放大,最终定格在主光幕上。

坐标精度极高。目标地点——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深处,一个位于巴西与秘鲁交界、人迹罕至的区域。

监测中心内一片死寂,只剩下机器运行的嗡鸣。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坐标上,然后又转向屏幕上那宏伟而神秘的能量网络模型。

“讯号……是一把钥匙?”一个研究员喃喃道,“或者……是一份邀请函?指向这个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