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第一缕微光尚未触及山谷深处的“守望者之家”,基地的脉冲防御场已悄然完成了日夜模式切换,发出几乎不可闻的低频嗡鸣。这座隐藏于山峦之间的堡垒,如同一位经过漫长守夜后稍稍舒展筋骨的巨人,开始迎接新一天的使命。
训练区:打磨利刃
基地东翼的综合训练场内,早已人影攒动。今日的新成员能力控制课程由雷毅主持,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正站在一群年轻守望者面前,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每个人的姿态。
“控制,不是压制。”他的声音在宽敞的训练场内回荡,“而是理解你们能力与生俱来的‘脉搏’。”
场地中央,年轻成员阿杰紧闭双眼,额角渗出细密汗珠。他掌心向上,一团不稳定的能量涡流正在艰难成型,时而膨胀,时而坍缩,映得他脸上光影不定。他觉醒的是对环境中离散能量的粗犷汇聚与冲击能力,威力可观,却难以精细驾驭。
“感受它,阿杰。”雷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它不是你需要驯服的野兽,是你手臂的延伸。急躁是控制最大的敌人。”
旁边,拥有精神感知能力的莉娜正在进行的则是另一种训练。她戴着一个特制的屏蔽头盔,必须在无数杂乱的人造情绪信号干扰下,精准定位并识别出由训练AI模拟出的、隐藏极深的“异常精神印记”。她的眉头紧锁,鼻尖上挂着汗珠,显然进行得并不轻松。
而在战术配合区,一场模拟攻防正在上演。一支由新老队员混合编成的小队,正在复杂的模拟都市环境中,追击几个高度智能化的移动靶标。马克,那位感知危险能力曾一度失控的队员,此刻正作为团队的“预警节点”。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旦感知到威胁就大声示警,而是学会了通过战术手势和简短的加密通讯,将威胁类型、方位、预估等级无声地传递给队友。
“左侧二楼,窗口,热能武器,三秒。”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队形迅速调整,火力掩护已然就位。
雷毅观察着这一切,偶尔通过耳麦下达指令:“三组,掩护角度偏移五度。莉娜,扩大感知范围,注意非直接威胁。”他的指导精准而简洁,旨在培养队员间的默契和在高压下的本能反应。训练结束后的复盘环节更为关键,每一个战术动作的选择、每一次配合的失误,都会被全息记录反复播放、剖析。这里没有责备,只有基于数据和逻辑的改进建议。他们深知,今日训练场上流下的每一滴汗,都可能换来明日战场上少流的一滴血。
实验室:编织未来
与此同时,基地核心区域的实验室里,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这里没有呐喊与碰撞,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空气中淡淡的臭氧与消毒水混合气味,以及悬浮光幕上不断刷新的复杂数据流。
邵博士站在主实验台前,白色的实验袍纤尘不染。她面前悬浮着数块光幕,上面显示着正是“静默”作战服原型机的最新测试数据。她的团队刚刚完成了一次针对“神经连接稳定性”的极限压力测试。
“博士,受试者b-3在持续连接一小时后,出现短暂的认知混淆和方向感丧失,同步率从峰值89%跌落至71%。”一名研究员汇报着,语气凝重。
邵博士的目光扫过脑波监测图上那段异常的波动,眼神锐利:“找到阈值了。记录所有生理参数异常节点,交叉比对能量负载曲线。我们需要在保持隐匿效果的前提下,为大脑设置‘安全阀’。”她转向另一组数据,“材料组,下一代作战服内衬的生物相容性涂层进展如何?必须确保长期穿戴不会引起皮肤过敏或神经末梢退化。”
在实验室的另一个角落,几位研究员正围着一个复杂的能量模型进行讨论。那是基于“基石”技术改良的“区域稳定锚点”小型化项目,目标是开发出可供单兵携带、能在小范围内暂时屏蔽低级异常能量影响的装置。进展缓慢,难题层出不穷,但没人提出放弃。
肖雅的身影偶尔会出现在实验室,与邵博士进行短暂而高效的交流。她带来的通常是全球监控网络中筛选出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异常能量事件报告。这些现实世界采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是检验实验室理论模型和装备性能的最佳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