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玉泉镇买房请保姆(1 / 2)

他的意识沉入那片25立方米的次元空间。角落里,那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钱山”依旧沉甸甸地存在着。上次的卖参王还剩下整整七千二百三十八元六角!

目标早已明确:在玉泉镇最好的中学附近,买一套房子!把闵政北的户口迁过去!让他成为正儿八经的镇上人!接受正规的教育!

接下来的日子,闵政南如同一个沉默的猎手,将目标锁定在了玉泉镇。他不再带着“影”招摇过市,而是换上一身最不起眼的旧棉袄,像个普通的乡下青年,混迹于镇上的茶馆、供销社门口、邮局公告栏前。他竖起耳朵,捕捉着一切关于房屋买卖的只言片语。这年头,私人房屋买卖是绝对的“地下交易”,极其敏感,信息都藏在人们压低的嗓音和隐晦的眼神里。

“听说没?粮站后面老李家的院子…儿子在省城安家了,老俩口想跟着去…”

“嘘…小声点!那院子是不错,可临着大路,吵得很!而且李家要价咬得死,听说这个数!”说话的人隐秘地比划了个手势。

“西头靠河那家?那家不行!房子太破,墙都歪了!下雨天漏得没法住!”

“中学后墙外那一片倒是有几户…就是不知道肯不肯出手…”

闵政南耐心地筛选着信息。他要的不是仅仅能住人的地方,他要的是位置!安全!安静!更要能承载弟弟的未来!临街的不要,太破旧的不要,邻里关系复杂的不要。他的要求近乎苛刻,如同在沙砾中淘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一个常在茶馆听收音机的退休老教师,在闵政南又一次“不经意”地提起想给弟弟找个安静地方念书时,压低声音道:“小伙子,你要是真有心,又舍得出钱…我倒是知道一处。就在中学后面那条‘文华巷’最里头,独门独院!原来住的是镇小学的周校长,老两口前年退休回南方老家了,房子一直空着,托街道房管所代管。房子是好房子,青砖瓦房,带个小院,院里还有棵老枣树!就是…房管所那边,还有周家那边…手续麻烦,价格也肯定不便宜!”

文华巷!中学后墙!独门独院!青砖瓦房!

这几个词如同闪电击中了闵政南!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麻烦不怕,价钱好说。”闵政南眼中精光一闪,“麻烦老伯给牵个线?”

接下来的过程,充满了这个年代特有的繁琐和“地下”色彩。闵政南在老教师的引荐下,先“拜访”了街道房管所一位姓王的副主任。几包带过滤嘴的“大前门”香烟和一番“为弟弟求学心切”的诚恳诉说(当然,也少不了王副主任家小孙子“偶然”得到的一罐稀罕的麦乳精),终于换来了王副主任的点头和一张盖着模糊红章的“房屋代管情况说明”。

拿着这张薄纸,闵政南通过王副主任提供的地址,辗转联系上了远在南方的周校长。几封言辞恳切、重点突出“弟弟求学无门”、“倾尽家财只为安身立命”的电报往来后(邮费花了不少),最终敲定了价格:一千八百块整!包含房管所“过户”所需的一切“打点”费用!

这个价格,足以在玉泉镇买下两三套普通的平房!但闵政南毫不犹豫!位置!环境!安全!值这个价!

交易选在一个飘着小雨的傍晚,地点在房管所后面一间堆满杂物的昏暗小办公室。王副主任作为“见证人”和“经办人”,显得有些紧张。当闵政南从那个破旧的、毫不起眼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捆捆用旧报纸仔细包裹好的“大团结”时,厚厚的一摞钱几乎堆满了小半张桌子!昏暗的灯光下,崭新的钞票散发着油墨特有的、令人眩晕的气息。

王副主任的眼睛都直了,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数钱的手微微发抖。他这辈子也没经手过这么多现金!数了足足三遍,确认无误,他才颤抖着手,在一份格式古怪、措辞含糊的“房屋转让及代管权移交证明”上签下了名字,盖上了房管所的公章(当然,是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同时交给闵政南的,还有一把用红布包着的、沉甸甸的黄铜钥匙,以及周校长寄回的、签好名的委托书。

“小闵啊…这…这事…”王副主任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欲言又止,“你懂规矩的…”

“王主任放心。”闵政南平静地将证明和钥匙收好(实则瞬间收入空间),声音沉稳,“今天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周校长知。我们就是帮周校长处理闲置房产的热心群众,为了支持教育事业,让求学无门的孩子有个落脚点。房子,是政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