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求救信(1 / 2)

日子一天天过去,西北的太阳像是要把人身上最后一滴水分都烤干。

五十亩新开垦的土地,被军嫂们伺候得无微不至

大家伙儿的热情比太阳还高。

“桂花姐,你说咱们这‘抗旱王’,啥时候能出芽啊?”一个年轻的小媳妇一边卖力地摇着辘轳,一边满怀憧憬地问。

“快了快了!”李桂花擦了一把汗,嗓门洪亮,“孟妹子说了,这可是顶好的良种,耐得住旱,只要水给足了,保管蹭蹭地往上长!”

军嫂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秋后能分多少玉米,是磨成面做窝窝头,还是留着煮着吃,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朴实的笑容。

孟昭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片土地

又过了三天。

地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连根杂草都懒得长。

最初的兴奋和憧憬,渐渐被一丝焦灼和疑惑所取代。

“这都快十天了,咋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是啊,我家去年种的土豆,三天就冒芽了。这玉米咋这么慢?”

“会不会是咱们水浇得还不够?”

私底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多,大家干活的劲头也弱了些。

虽然没人当着孟昭南的面说什么,但那些投向她的,夹杂着怀疑的视线,却越来越频繁。

孙嫂更是像只得了势的乌鸦,天天在地头转悠,嘴里不干不净地念叨:“哎哟,这金贵的种子就是不一样,发个芽都得三催四请的。别是睡死在土里了吧?”

李桂花听了,好几次都想冲上去跟她理论,都被孟昭南拦了下来。

“急什么,”孟昭南只是淡淡地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就在这股焦躁的气氛快要压不住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发芽了!你们快看!发芽了!”

一个眼尖的军嫂在田地的一个角落里发出一声惊喜的尖叫。

“哗啦”一下,所有人都围了过去。

只见那片干涸的黄土地上,竟然真的钻出了一小撮嫩绿的幼苗!那绿色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茁壮,仿佛凝聚了整个春天的生命力,在这片萧瑟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刺眼。

“真的发芽了!太好了!”

“我就说能行吧!”

短暂的欢呼过后,更深的疑惑笼罩了众人。

“不对啊……怎么就这一块儿发芽了?”有人发现了问题。

大家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只有那么不起眼的一小片,大概也就一两平米的地方,冒出了稀稀拉拉几十株幼苗。而除此之外的广袤土地,依旧是死气沉沉,寸草不生。

这下,所有人都安静了。

气氛变得有些诡异。

如果说一株都不发,那是种子的问题。可现在偏偏发了一点点,这算怎么回事?

孙嫂的眼珠子转了转,立刻找到了攻击的由头,阴阳怪气地开了口:“哟,这可真是奇了。难不成这地还分三六九等?还是说,有些人啊,就专门把自己那块地伺候得好,不管别人死活?”

这话就有点诛心了。

军嫂们面面相觑,不少人看向孟昭南的表情都变了。

孟昭南却像是没听见孙嫂的挑拨,她走到那片长出幼苗的地头,蹲下身,仔细看了看,然后不紧不慢地站起来,拍了拍手。

“大家别急。”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这说明种子没问题,土地也没问题。可能是这一小块地,咱们之前翻得比较深,土质松软,所以它先出芽了。剩下的,估计也就是这两天的事。都别围着了,继续浇水,耐心等着就行。”

她的话有理有据,加上之前建立起来的威信,暂时稳住了人心。

军嫂们将信将疑地散开,继续干活,但心里的那颗怀疑的种子,却也跟着那几株幼苗,一起破土而出了。

……

傍晚,孟昭南回到家,陆砚池已经能拄着拐杖在屋里慢慢走动了。

“今天怎么样?”他看见她进门,开口问道。

“发芽了。”孟昭南言简意赅。

“哦?”陆砚池有些意外。

“只发了我种下去的那几把。”孟昭南给自己倒了杯水,把今天地里的情况说了一遍,“人心已经开始浮动了。周怀安这招,够毒的。”

他这是要让她被所有人孤立,让她被那些她亲手燃起希望的军嫂们,再亲手推翻。

陆砚池的眉头拧了起来,他沉默片刻,沉声说:“你打算怎么办?”

孟昭南还没来得及回答,王虎就从外面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嫂子,您的信!京市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