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重新低头,拿起炭笔,在阵图边缘加注一行小字:“风向西北,适合远程压制。”
笔尖顿了顿,她又补了一句:“建议启用震天雷二号配方。”
写完,她把羊皮卷卷好,塞进防水竹筒,交给等候在外的信使。
信使离开后,她起身走到窗边。夜空清澈,星光洒在营地上。她看了一会儿,转身取下墙上的铠甲,开始检查每一个可拆卸部件。
明天她要亲自带队巡防海岸线。
郑和的小船在凌晨靠岸。他跳下船,踩在湿沙上,回头望了一眼海面。那艘旗舰的残骸还在冒烟,火光映在水面,一闪一闪。
他没多看,沿着礁石小路往营地走。
路上遇到巡逻队,对方认出是他,点头放行。
他走进自己的帐篷,从包袱里拿出一块布,仔细擦干那把六分仪。仪器完好,没有进水。他收好,又从内袋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
纸上画着一幅港口布局图,标注了几个红色圈点。其中一个,正好对应三皇子私港的地下仓库位置。
他盯着看了很久,把纸折起来,塞进枕头底下。
第二天中午,陈墨仍在观星台。
他让人送来最新的气象记录,重新核算爆炸时的风速曲线。发现最初记下的第三秒数据有微小偏差,立即用炭笔划掉重写。
写完,他抬头看向东南方海域。那里平静如常,仿佛昨夜什么都没发生。
但他知道,事情才刚开始。
下午,慕容雪带人巡视到一处废弃码头。她在一堆碎木中发现了一块烧焦的金属片,拿起来看了看,递给随行工匠。
工匠接过一看,摇头:“不是我们造的,材质偏软,可能是临时拼装件。”
慕容雪接过,翻过来,看到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庚子年,工部监造**。
她眼神一沉。
“带回营地,找李青萝看看有没有毒物残留。”
队伍继续前行。
傍晚,陈墨收到一份密报:倭寇下令封锁所有技术交流,禁止接收任何外来图纸,并开始清查内部人员。
他看完,把纸条放进火盆烧了。
然后打开数据册,翻到最后一页。梅花印依旧清晰。他在旁边写下四个字:**火药来源**。
刚写完,外面有人通报:“楚红袖派人送信。”
他点头,接过信封。拆开,里面是一张简图,标出了五个爆破点的位置,以及一条新形成的水流路径。
图的右下角写着一句话:**此地可筑坝引渠,灌溉千亩良田**。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随后提起笔,在图上方写下一行数字:**风速七级,持续时间十九秒,冲击波传播距离一千二百步**。
写完,他合上册子,放在案头。
窗外,天色渐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