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 > 第300章 集权革新,南境布局

第300章 集权革新,南境布局(1 / 2)

第一节 庆功之后,朝堂整肃

漠北平叛的庆功宴余温未散,京城的晨光已穿透太和殿的琉璃瓦,照在阶前的白玉栏杆上。林微身着定国摄政太后的绯红官袍,腰悬御赐的“镇国印”,立于殿中,神色沉静地看着阶下的文武百官。经过平叛一战,她的威望已达顶峰,皇上对她言听计从,百官更是敬畏有加,但林微深知,朝堂之上仍有残余的守旧势力和投机分子,若不趁此时机彻底整合,日后推行新策仍会遭遇阻碍。

“各位大人,”林微的声音清越,穿透殿内的寂静,“漠北平叛虽胜,但此战暴露了朝堂诸多弊病:部分官员勾结叛逆,通敌卖国;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政令不通;军中将领良莠不齐,战力不均。今日,朕(她已渐以“朕”自称,皇上默许其代行皇权)决定,整肃朝堂,澄清吏治,为后续革新扫清障碍!”

话音刚落,殿内便有骚动。几个早已心怀不安的守旧派官员,皆是之前暗中支持三皇子残余势力、或与北漠有过间接往来的人,此刻脸色煞白。

“林大人,”吏部侍郎王庸(守旧派残余核心人物)强作镇定,出列道,“如今叛乱已平,国家安定,当以休养生息为重,不宜大兴整肃,恐引发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林微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如刀,“勾结叛逆、通敌卖国之辈,自然会惶惶不安!朕已命玄甲卫和大理寺联合核查,此次平叛中,共有十七名官员涉及通敌,其中就包括你王大人的亲侄王浩,他在边关担任参军,暗中为北漠传递军情,导致我军三名将领战死,数千士兵伤亡!”

王庸脸色瞬间惨白,浑身颤抖:“你……你血口喷人!我侄绝无此事!”

“是否血口喷人,证据确凿!”林微示意秦风,秦风立刻上前,将一叠书信和供词递到皇上面前,“这是王浩与北漠将领的通信,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这是被俘的北漠士兵的供词,指认王浩多次传递军情。王大人,你还要狡辩吗?”

皇上翻阅着证据,脸色愈发阴沉:“王庸!你侄通敌叛国,你身为吏部侍郎,知情不报,甚至暗中包庇,罪该万死!”

“皇上饶命!臣冤枉啊!”王庸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额头磕得鲜血直流。

“冤枉?”林微厉声喝道,“你侄在边关通敌,你在京城收受北漠贿赂的白银五万两,藏于你府中地窖,玄甲卫早已查实!来人,将王庸拿下,交由大理寺审讯,家产抄没,族人流放!”

侍卫们立刻上前,将王庸死死按住,拖了下去。王庸的惨叫声响彻大殿,百官们吓得魂飞魄散,纷纷低下头,不敢与林微对视。

“还有!”林微继续说道,“此次平叛中,有五名地方官员拒不执行朝廷调粮调兵的命令,导致前线补给延误;三名军中将领临阵退缩,动摇军心。朕决定,将这八人革职查办,永不录用!其家产充公,用于弥补边关百姓的损失!”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百官:“朕今日明言,朝堂之上,只论功过,不论出身!凡忠于国家、勤于政事、支持新政者,朕必重用;凡勾结叛逆、贪赃枉法、阻碍革新者,朕必严惩不贷!即日起,设立‘御史巡查台’,由朕亲自挑选正直官员担任巡查御史,分赴各地,核查官员政绩,查处贪腐、渎职之事,直接向朕汇报!”

百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林微的整肃雷厉风行,短短三日,便查处了二十余名涉案官员,清理了朝堂中的残余势力。同时,她提拔了一批在平叛中表现突出、支持新政的寒门官员和军中将领,填补了空缺的职位,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堂的势力。

宇文擎看着林微果断的举措,心中满是赞赏:“微儿,你此举震慑了朝堂,澄清了吏治,为后续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微笑了笑:“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推行科举革新和军事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我们才能顺利逐鹿中原。”

苏瑾也说道:“王妃娘娘(虽林微代行皇权,但苏瑾仍习惯此称呼)英明。如今朝堂整肃,民心所向,正是推行革新的最佳时机。我已准备好了足够的资金,支持科举革新和军事改革所需。”

林微点了点头:“好。科举革新和军事改革,关乎国家的人才选拔和国防安全,必须周密谋划,稳步推进。”

第二节 科举革新,打破桎梏

朝堂整肃完毕后,林微立刻将重心放在了科举革新上。传统的科举制度,以儒学为核心,只注重经义策论,选拔出的官员大多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际能力;而且,科举名额被士族垄断,寒门子弟难以出头,导致人才凋零。林微要打破这种桎梏,建立一套全新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真正有才能、能为国家做实事的人才。

这日,太和殿内,林微向皇上和百官阐述了科举革新的方案:“皇上,各位大人,传统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已难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朕决定,推行‘新科取士之法’,分为‘文、武、工、商、农’五科,打破士族垄断,让天下有识之士,无论出身,皆可应试。”

她展开手中的“新科章程册”(用现代教育考试制度包装成“上古取士宝典”),详细解释道:“文科:除经义策论外,增设民生、吏治、法律等科目,考察官员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武科:除骑射、兵法外,增设武器革新、战术推演、军队管理等科目,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工科:考察工匠技艺、工程建设、科技发明等,选拔能工巧匠和科技人才;商科:考察商业管理、物资流通、税收计算等,选拔经济人才;农科:考察农耕技术、水利建设、粮食增产等,选拔农业人才。”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改革考试制度,实行‘糊名誊录’之法(包装成“隐名取士秘术”),考生试卷密封姓名,由专人誊录,防止考官舞弊;设立‘复试’环节,殿试由朕亲自出题,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忠诚度;扩大录取名额,增加寒门子弟的录取比例,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林微的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片反对之声。

“皇上,林大人,不可!”前朝遗老、礼部尚书陈默(陈敬之族弟,虽未参与叛乱但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出列道,“科举以儒学为核心,乃是祖制!增设工、商、农等科目,会让读书人轻视儒学,崇尚末技,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是啊,皇上!”翰林院学士李修附和道,“糊名誊录虽能防止舞弊,但也会让考官无法识别考生的品行和出身,万一录取了品行不端之人,岂不是玷污朝堂清誉?而且,寒门子弟学识浅薄,骤然增加其录取比例,会让士族子弟寒心,影响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

林微冷冷地看着这些反对的官员,心中了然。他们表面上是维护祖制和儒学,实则是害怕科举革新打破士族垄断的特权,让他们失去依靠出身就能入仕的优势。

“陈尚书,李学士,”林微沉声道,“你们口口声声说儒学是立国之本,但儒学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是选拔出的官员只会死读经书,不懂民生疾苦,不会处理政务,不会领兵打仗,不会发展经济,如何能治国平天下?”

她展开“新科章程册”,指着上面的数据:“各位大人请看,苏瑾所领商户,年缴赋税占全国三成,养活数十万百姓;江南织造工坊,革新织布之术,为国家赚取白银百万两;青州农人,因新政推广,粮食产量翻番。这些工、商、农从业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弟为何不能通过科举入仕,为国家效力?”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糊名誊录,正是为了确保公平公正,让有才能之人无论出身,都能脱颖而出。品行的考察,可以通过复试和后续的政绩考核来实现,而非仅凭出身判断。至于士族子弟,若是真有才能,自然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何惧竞争?若是仅凭出身就能入仕,只会让更多有才能的寒门子弟被埋没,让朝堂变得死气沉沉!”

皇上看着林微坚定的眼神和详实的方案,心中早已认同。他知道,科举革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打破士族垄断,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朕准奏!”皇上重重地点了点头,“即日起,推行‘新科取士之法’,按林大人拟定的章程执行!陈默、李修等人,若再阻挠革新,一律革职查办!”

陈默、李修等人脸色煞白,却再也不敢反对。他们知道,林微如今权倾朝野,皇上对她言听计从,反对只会自讨苦吃。

科举革新的消息传出后,天下震动。士族子弟大多不满,认为科举革新打破了他们的特权;而寒门子弟和工、商、农从业者的子弟,则欢欣鼓舞,认为科举革新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苏瑾也积极支持科举革新,他利用商业网络,在全国各地张贴“新科章程”,宣传科举革新的好处,鼓励寒门子弟和工、商、农从业者的子弟报名应试。同时,他还捐赠大量资金,在各地建立“新科学堂”,为考生提供免费的辅导和学习资料。

林微也下令,让各地官府为考生提供便利,减免考生的路费和食宿费用,确保每一个有才能的考生都能顺利参加考试。

在林微和苏瑾的努力下,第一届新科考试报名人数空前庞大,不仅有传统的读书人,还有大量的工匠、商人、农人的子弟,甚至还有一些女子也报名参加了文科和工科的考试(林微特意打破了女子不能应试的传统,包装成“上古先贤曾有女子辅政之例,今恢复古制”)。

考试过程严格按照“新科章程”执行,糊名誊录,复试殿试,公平公正。最终,录取的考生中,寒门子弟和工、商、农从业者的子弟占了六成,士族子弟占了四成,还有三名女子通过考试,被授予官职,成为了朝堂上的第一批女官。

新科考生的加入,为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大多来自基层,了解民生疾苦,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很快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推动了新政的进一步推行。

林微看着科举革新取得的成效,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科举革新不仅打破了士族垄断的特权,选拔出了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还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让天下百姓更加拥护朝廷。

第三节 军事改革,强化集权

科举革新顺利推行的同时,林微也启动了军事改革。漠北平叛虽然胜利,但也暴露了军队的诸多问题:地方兵权分散,将领各自为政;军队装备参差不齐,训练方法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均,部分将领贪腐严重,克扣军饷。林微要通过军事改革,收回地方兵权,统一军队装备和训练,强化中央集权,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忠于中央的精锐之师。

这日,林微和宇文擎在兵部召开军事改革会议,召集了各地的军事将领和兵部官员。

“各位将军,各位大人,”林微沉声道,“漠北平叛,我军虽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地方兵权分散,导致调兵遣将延误;军队装备落后,导致士兵伤亡惨重;将领贪腐,导致军心涣散。今日,朕决定,推行军事改革,强化中央集权,打造一支精锐之师!”

她展开手中的“军事改革章程册”(用现代军事管理制度包装成“上古治军宝典”),详细解释道:“第一,收回地方兵权。各地节度使、总兵等将领,只负责军队的训练和防守,不再拥有调兵遣将之权。全国军队分为中央直属军和地方防卫军,中央直属军由朕和宇文擎直接指挥,负责全国的征战和重要地区的防守;地方防卫军由地方将领指挥,负责地方的治安和防御,若需调动,必须经过中央批准。”

“第二,统一军队装备。由格物院统一研发和生产军队装备,包括‘连弩’‘天雷’‘火铳’‘玄铁刀枪’等,按照统一的标准配发给全国军队。同时,建立装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装备,确保军队装备的完好率。”

“第三,统一军事训练。由宇文擎牵头,制定统一的军事训练大纲,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武器使用训练等(包装成“齐整军阵秘术”“强身健体秘术”“克敌制胜秘术”)。各地军队必须按照训练大纲进行训练,中央将派巡查御史定期检查训练效果,训练不合格的将领将被问责。”

“第四,整顿军纪。严厉打击将领贪腐、克扣军饷、虐待士兵等行为,建立军饷发放制度,由中央统一发放军饷,确保士兵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同时,建立军功奖励制度,士兵和将领在战场上立功,将给予丰厚的奖励,包括金钱、土地、官职等;若临阵退缩、通敌卖国,将给予严厉的惩罚,包括斩首、抄家、灭族等。”

林微的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地方将领站出来反对。

“林大人,不可!”镇守南方的南平王宇文恪(之前虽未参与叛乱,但一直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亲信将领张威出列道,“收回地方兵权,会导致地方防卫空虚,一旦遭遇叛乱或外敌入侵,难以迅速应对。而且,统一装备和训练,会束缚将领的手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是啊,林大人!”另一名地方将领附和道,“军饷由中央统一发放,会延误发放时间,影响士兵的积极性。而且,军功奖励制度过于苛刻,会让士兵和将领心生不满!”

宇文擎上前一步,沉声道:“张将军,各位将军,你们所言差矣!收回地方兵权,正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确保军队能够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避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叛乱割据。统一装备和训练,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让全国军队能够协同作战,而非各自为战。军饷由中央统一发放,是为了确保军饷能够按时足额发放,防止将领贪腐克扣,保障士兵的利益。军功奖励制度,是为了激励士兵和将领奋勇杀敌,为国效力,而非苛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漠北平叛中,正是因为地方兵权分散,导致调兵遣将延误,让北漠骑兵有机可乘;正是因为装备落后,导致我军士兵伤亡惨重;正是因为部分将领贪腐,导致军心涣散。这些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宇文擎的威望极高,他的话让反对的将领们心中一凛。他们知道,宇文擎是军中的战神,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林微也补充道:“各位将军,军事改革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是为了让军队能够更好地保卫国家、守护百姓。改革之后,军队的装备会更加精良,训练会更加严格,军饷会更加充足,军功会得到更好的奖励,士兵和将领的待遇会大幅提高。你们若是真心为国家、为士兵着想,就应该支持军事改革,而非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