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 > 第245章 贤途初开,朝堂暗战

第245章 贤途初开,朝堂暗战(1 / 2)

第一节 朝堂议事,新政初提

阳春三月,京城褪去了冬日的寒意,处处柳绿花红。太和殿内,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皇上高坐龙椅,神色威严,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沉声道:“今日召集众卿,是为商议国事。如今边境安定,民生渐兴,但朝堂之上,官员选拔仍有弊病,众卿可有良策?”

话音刚落,阶下众臣窃窃私语。大胤朝的官员选拔,向来沿用“世卿世禄制”与“察举制”结合的方式——贵族子弟凭借家世世袭官职,寒门学子需经地方官员举荐方能入仕。这种制度早已弊端丛生:贵族子弟尸位素餐,寒门学子难有出头之日,朝堂之上,多是趋炎附势之辈,真正有才干者寥寥无几。

林微身着淡紫色绣凤宫装,站在武将队列的末尾,胸口的凤佩随着呼吸微微起伏。自祭天大典后,她以“护国夫人”之尊获许参与朝堂议事,虽无正式官职,却已是大胤朝开国以来,首位能踏入太和殿参与国政的女子。这半个月来,她走遍京城内外,见过寒门学子报国无门的悲愤,也见过贵族子弟鱼肉百姓的嚣张,心中早已定下了推行新政的决心。

“启禀皇上,”林微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亮如玉石相击,“臣妇有一策,可解官员选拔之弊,名为‘科举选才制’。”

此言一出,太和殿内瞬间鸦雀无声。众臣纷纷侧目,看向林微,眼中满是惊讶与质疑。世卿世禄制沿用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一个女子竟敢提出推翻祖宗之法的新政,简直是闻所未闻!

皇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护国夫人,何为‘科举选才制’?细细道来。”

林微抬起头,目光从容地扫过众臣,将现代科举制度拆解重组,包装成“上古先贤所创之选贤秘术”:“所谓科举,便是设文武两科,每年春秋两季开考。无论出身贵贱,凡年满十六岁、品行端正者,皆可报名应试。文科考经义、策论、诗赋,选拔治国安邦之才;武科考骑射、兵法、武艺,选拔保家卫国之将。考中者,按成绩高低授予官职,从县丞、校尉起步,凭功绩晋升。”

她顿了顿,加重语气道:“此制有三利:其一,广开贤路,让寒门有识之士得以报效国家,避免人才埋没;其二,打破贵族世袭,防止官员结党营私,净化朝堂风气;其三,以考选材,标准公开透明,可减少举荐制中的舞弊之风。臣妇家中藏有上古先贤手札,详细记载了科举制的规程与利弊,愿献于皇上,以供参考。”

这番话条理清晰,句句切中时弊,皇上听后,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此策听来,确是良策。若能推行,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然而,不等皇上说完,丞相魏庸便出列反对。魏庸已年过花甲,是三朝元老,出身顶级贵族魏家,家族子弟遍布朝堂,是世卿世禄制的最大受益者。他须发皆白,却眼神锐利,躬身道:“皇上三思!祖宗之法,不可轻改!世卿世禄制沿用百年,方能保朝堂稳定、贵族和睦。科举制让庶人入朝,与贵族平起平坐,岂不是乱了尊卑秩序?再者,庶人多是山野村夫,无世家教养,恐难当治国重任,反而会搅乱朝堂!”

吏部尚书赵温立刻附和:“丞相所言极是!官员选拔,当重门第、重品行,庶人良莠不齐,若仅凭一纸考卷便授予官职,难免有奸佞之徒混入朝堂,危及社稷!臣请皇上驳回此议,坚守祖宗之法!”

紧接着,礼部尚书、户部侍郎等十余名贵族出身的大臣纷纷出列,联名反对。他们或强调“尊卑有序”,或担忧“朝堂动荡”,言辞激烈,将林微的科举制批驳得一无是处。

林微静静站立,神色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她早已料到会遭遇阻力,这些贵族大臣靠着世袭制度掌控权力,科举制无疑是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自然会拼死反对。

宇文擎上前一步,挡在林微身侧,沉声道:“皇上,臣以为,护国夫人之策,利国利民。如今边境虽安,但北狄仍虎视眈眈,朝堂急需有才干之人共谋大业。贵族子弟中,虽有贤才,但更多是纨绔之辈,占据高位却毫无建树。科举制广纳贤才,正是为国家储备力量,何错之有?”

苏瑾虽无朝堂官职,但作为忠义侯,也获准列席议事。他立刻附和道:“皇上,臣也赞同科举制。经商之道,在于货比三家、择优而取;治国之道,亦然。科举制便是‘择优而取’,让真正有才干者掌权,方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臣愿捐出万两白银,资助科举考场的修建与考生的路费,为国家选贤尽一份力。”

宇文擎和苏瑾一武一文,一公一商,鼎力支持,让朝堂之上形成了鲜明的两派对立。支持科举制的,多是寒门出身的大臣、武将以及希望变革的年轻官员;反对的,则是老牌贵族与既得利益者。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太和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林微胸口的凤佩微微发热,一道柔和的暖意传遍全身,让她更加冷静。她知道,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制度之争,更是权力之争。她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说服皇上,分化反对者,才能让科举制推行下去。

第二节 贵族发难,联名死谏

争论持续了一个时辰,双方互不相让。魏庸见皇上已有意推行科举制,心中焦急,突然跪在地上,高声道:“皇上!科举制乱尊卑、毁祖制,若强行推行,必遭天谴,危及大胤江山!臣愿以死相谏,请皇上驳回此议!”

话音刚落,赵温等十余名反对科举制的大臣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喊道:“臣等愿以死相谏,请皇上驳回科举之议!”

这便是大胤朝的“死谏”之法,大臣以性命要挟皇上,逼迫皇上收回成命。此举极为刚烈,历代皇上面对死谏,往往会妥协退让。

皇上脸色一沉,显然没想到这些大臣会如此极端。他看向跪在地上的众臣,又看向林微,神色犹豫。

魏庸见皇上犹豫,心中暗喜,继续说道:“皇上,臣等并非反对选贤,只是科举制弊端太多,实不可行。若皇上想选拔寒门才子,可沿用察举制,加强举荐审核便可,何必推翻祖宗之法?”

林微上前一步,目光直视魏庸,语气冰冷:“丞相大人,察举制的弊端,难道还不够明显吗?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多是举荐亲信子弟、世家门生,寒门学子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有举荐之机。臣妇曾在城郊见到一名学子,十年苦读,才华横溢,却因出身寒门,屡屡被举荐官员拒之门外,最终只能沦为私塾先生,报国无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丞相大人视而不见?”

她转头看向皇上,躬身道:“皇上,祖宗之法,是为了让国家强盛、百姓安乐。若祖宗之法已不适应今日之局势,反而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为何不能改?当年太祖皇帝开国,打破前朝陋习,创立新制,才有了大胤今日的基业。如今,臣妇提出科举制,正是效仿太祖皇帝,为国家谋长远之福。那些以死相谏的大臣,并非真的为了国家,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害怕失去世袭的权力!”

魏庸脸色一变,厉声喝道:“放肆!林微,你一个妇人,竟敢污蔑大臣!你推行科举制,分明是想培植自己的私党,掌控朝堂,野心昭然若揭!”

“丞相大人此言差矣,”林微冷笑一声,“臣妇出身寒门,若想培植私党,何需推行科举制?臣妇与镇北王同心同德,只为国家百姓,并无半点私心。反倒是丞相大人,家族子弟遍布朝堂,党羽众多,难道就没有掌控朝堂的野心吗?”

这句话戳中了魏庸的痛处,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微:“你……你血口喷人!”

就在这时,林微胸口的凤佩突然微微发光,一道淡淡的白光笼罩住魏庸。魏庸身上,一枚挂在腰间的玉佩突然显露出来,玉佩上刻着一个狰狞的狼头——正是北狄的图腾!

林微心中一凛,她之前在黑风寨见过类似的狼头玉佩,没想到魏庸竟然也有!难道魏庸与北狄有勾结?

“丞相大人,”林微目光锐利地盯着魏庸腰间的玉佩,“您这枚玉佩,倒是别致,不知是何来历?”

魏庸下意识地捂住玉佩,眼神闪烁,慌乱道:“这……这是家传之物,并无特殊来历。”

“家传之物?”林微追问,“魏家乃中原世家,为何家传玉佩会刻着北狄的狼头图腾?难道丞相大人与北狄有什么渊源?”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众臣纷纷看向魏庸腰间的玉佩,脸上露出惊讶与怀疑的神色。皇上也注意到了那枚狼头玉佩,脸色变得凝重起来:“魏庸,护国夫人所言属实?你这玉佩,究竟是何来历?”

魏庸心中大乱,连忙解释:“皇上,这玉佩确实是家传之物,只是刻了个狼头图案,并非北狄图腾。北狄的狼头图腾与这玉佩上的图案,只是巧合相似而已,皇上明察!”

林微心中清楚,这绝非巧合。魏庸作为丞相,位高权重,若真与北狄勾结,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她没有确凿的证据,无法直接指控魏庸通敌叛国,只能暂时作罢。

“丞相大人是否与北狄有勾结,暂且不论,”林微转向皇上,“但科举制的推行,与玉佩之事无关。臣妇恳请皇上,不要被死谏的大臣所胁迫,以国家大局为重,推行科举制。臣妇愿立下军令状,若科举制推行后,出现混乱或弊端,臣妇愿承担一切罪责,贬为庶人,永不参政!”

宇文擎立刻道:“皇上,臣愿与护国夫人共同立下军令状,若科举制有误,臣愿与她一同承担罪责!”

苏瑾也道:“皇上,臣也愿为科举制作保!”

看到林微三人如此坚定,皇上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他站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过跪在地上的众臣:“众卿平身!祖宗之法,当与时俱进。科举制利国利民,朕意已决,即日起,先行试点推行!先在京城及周边三州开设考场,待成效显着后,再推广至全国。魏庸,你身为丞相,当以身作则,辅佐朕推行新政,不得再以死相谏,阻碍国家发展!”

魏庸等人见皇上心意已决,知道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只能不甘心地站起身,躬身道:“臣遵旨。”

林微心中松了一口气,胸口的凤佩也渐渐恢复了平静。科举制的试点推行,是她步入朝堂后的第一场大胜,也是第三卷“朝堂翻覆,女官之路”的良好开端。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魏庸等贵族大臣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一定会在暗中使绊子,阻碍科举制的推行。而且,魏庸腰间的狼头玉佩,也让她意识到,朝堂之上,不仅有权势之争,还有通敌叛国的隐患,这场斗争,远比她想象的更加复杂。

第三节 分化瓦解,博弈破局

太和殿议事结束后,林微刚走出皇宫,就被几名寒门出身的大臣拦住。为首的是御史大夫周廉,他年约四十,出身寒门,凭借自身才干一步步晋升至御史大夫,向来痛恨贵族世袭的弊端。

“护国夫人,恭喜您促成科举制推行!”周廉躬身行礼,语气激动,“您此举,真是为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报国之门,功德无量啊!”

其他几名寒门大臣也纷纷附和,脸上满是感激与敬佩。

林微连忙扶起周廉,微笑道:“周大人客气了。科举制能推行,离不开皇上的英明决断,也离不开各位大人的支持。单凭我一人之力,难以成事。”

她顿了顿,语气诚恳地说:“如今科举制只是试点推行,前路必定充满阻碍。魏庸等贵族大臣,绝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定会在暗中阻挠。日后,还需各位大人与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困难,确保科举制顺利推行。”

周廉坚定地说:“护国夫人放心!我等深受世袭制度之苦,深知科举制的重要性。日后,但凡有需要我等之处,定当鼎力相助,绝不退缩!”

“好!”林微点点头,“有各位大人的支持,我便放心了。日后,我们互通有无,若发现有人暗中阻挠科举制,及时通报,共同应对。”

与寒门大臣告别后,宇文擎策马赶来,勒住缰绳,伸手将林微扶上马背,坐在自己身前:“微微,今日你表现得很好。面对魏庸等人的死谏,竟能如此冷静应对,还能抓住魏庸的玉佩做文章,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林微靠在他的怀里,轻声道:“我也是被逼出来的。魏庸等人以死相谏,若我退缩,科举制就会胎死腹中,那些寒门学子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而且,魏庸的狼头玉佩,确实让我起了疑心,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枚玉佩入手,查明他是否真的与北狄有勾结。”

宇文擎点点头:“我已经让人去调查魏庸的背景和他与北狄的往来了。魏庸身为丞相,若真通敌叛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尽快查明真相。”

两人策马返回王府,刚进府门,苏瑾就迎了上来:“微微,宇文擎,今日朝堂之事,我已经听说了。魏庸等人真是太嚣张了,竟然以死相谏,还好皇上英明,最终同意了科举制。”

“是啊,”林微点点头,“但这只是开始,魏庸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落实科举制的试点工作,同时防范魏庸等人的暗中使绊。”

三人走进书房,林微铺开一张纸,开始规划科举制的试点工作:“首先,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科举筹备处,负责考场的修建、考题的拟定、考官的选拔等事宜。考官必须选择品行端正、公正无私之人,杜绝舞弊之风。其次,要张贴告示,向全国宣布科举试点的消息,鼓励寒门学子报名应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考试规则和奖惩制度,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宇文擎道:“考场的修建和安全防护,交给我来负责。我会调派镇北军的士兵,负责考场的守卫,防止有人暗中破坏。”

苏瑾道:“资金和物资方面,交给我来解决。我会尽快筹集资金,修建考场,准备考试所需的笔墨纸砚、桌椅等物资。另外,我还会让人在京城及周边三州张贴告示,宣传科举制,鼓励学子报名。”

林微点点头:“好!我们分工合作,尽快落实各项工作。另外,我还想请周廉等寒门大臣帮忙,负责考题的拟定和考官的选拔。他们出身寒门,深知科举制的重要性,一定会公正行事。”

就在这时,青禾匆匆跑了进来,神色慌张:“夫人,不好了!魏庸等大臣回到府中后,立刻召集了京城的贵族世家,商议如何阻挠科举制的推行。而且,他们还散布谣言,说您推行科举制是为了培植私党,想谋朝篡位,现在京城百姓中,已经有不少人相信了这些谣言!”

林微脸色一沉,果然不出她所料,魏庸等人开始暗中使绊子了。散布谣言,煽动民心,是他们惯用的伎俩。

“慌什么?”林微冷静地说,“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只要尽快落实科举制的各项工作,让百姓看到科举制的好处,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另外,我们还要反击,让苏瑾的商队在各地散布真相,揭露魏庸等人散布谣言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袭利益,阻碍国家选贤任能。”

苏瑾立刻道:“好!我这就去安排。我会让我的人,用讲故事、唱小调的方式,在街头巷尾宣传科举制的好处,揭露魏庸等人的阴谋,让百姓认清真相。”

林微又道:“还有,我们要加快考官的选拔和考题的拟定,尽快确定考试日期。只要科举考试顺利举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宇文擎道:“我会让人加强对魏庸等人的监视,一旦发现他们有暗中破坏科举制的行为,立刻上报,我们也好及时应对。”

林微点点头,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她知道,与魏庸等人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但她有宇文擎和苏瑾的支持,有寒门大臣和百姓的拥护,还有凤佩的神话助力,她有信心赢得这场博弈,让科举制顺利推行下去,为自己的女官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暗布杀机,谣言惑众

接下来的几日,京城内外热闹非凡。苏瑾的商队果然不负所望,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在街头巷尾宣传科举制。说书人在茶馆里讲述“寒门学子凭借科举入仕,为国为民”的故事,戏班子在戏台上演“贵族子弟尸位素餐,被科举才子取代”的剧目,小商贩们在叫卖时,也不忘吆喝“科举开考,寒门有出路喽”。

这些宣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很快就扭转了民心。百姓们纷纷称赞科举制是好政策,不少寒门学子更是激动不已,纷纷前往科举筹备处报名应试。短短三日,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三千人,远超预期。

而魏庸等人散布的谣言,也渐渐失去了市场。百姓们看清了魏庸等人的真实目的,对他们的行为十分不满,甚至有百姓在魏府门前抗议,要求魏庸支持科举制,不要再阻碍国家选贤任能。

魏庸坐在府中,听着手下的汇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没想到,林微竟然如此厉害,短短几日就扭转了民心,让他的谣言不攻自破。

“丞相大人,现在怎么办?百姓们都支持科举制,报名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谣言已经没用了!”赵温焦急地说。

魏庸冷哼一声:“没用了?那就换一种方式!林微不是想推行科举制吗?我们就让她的科举制办不成!就算办成了,也要让它变成一场笑话!”

“丞相大人有何妙计?”赵温连忙问道。

魏庸眼中闪过一丝阴狠:“我们可以在考题上做文章。科举筹备处的考官,虽然有周廉等寒门大臣,但也有我们安插的人。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人,在拟定考题时,故意出一些偏题、怪题,甚至是涉及谋反、大逆不道的题目,让考生无从作答,或者不小心触犯龙颜。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就会出现大乱,皇上也会对科举制产生不满,甚至可能收回成命。”

“好主意!”赵温眼前一亮,“另外,我们还可以派人在考场外制造混乱,比如纵火、斗殴,扰乱考试秩序。再派一些死士,混入考生中,在考试时故意作弊、闹事,让科举考试无法顺利进行。”

“还有,”另一名贵族大臣补充道,“我们可以收买一些考生,让他们在考试后散布谣言,说考试不公、考题泄露,让百姓对科举制失去信任。”

魏庸点点头,满意地说:“很好!就按你们说的做。各司其职,务必让林微的科举制彻底失败!另外,派人去联系北狄的使者,让他们在边境制造一些事端,吸引宇文擎的注意力,让他无暇顾及科举制的事情。”

“是!”众大臣纷纷应下,各自领命而去。

魏庸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他不信,林微一个女子,能斗得过他这个三朝元老。他一定要让林微的科举制彻底失败,让她知道,贵族的权力,不是她一个女子能够撼动的。

与此同时,林微正在科举筹备处,与周廉等大臣一起,审核考题。科举筹备处设在京城的一处废弃驿站,经过苏瑾的精心修缮,已经焕然一新。考场内,桌椅整齐排列,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镇北军的士兵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