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等待(1 / 2)

在上海短暂停留后,俞良便匆匆返程——电影上映在即,他必须回京坐镇。

郝大姐对此表示理解,让他先专心处理工作,日后有机会再聚。

于是结束上海的工作后,俞良立即带领团队飞回北京,全力备战电影上映。

在《唐探》上映前的日子里,俞良始终密切关注同期上映的影片,以便把握市场动态。

1月7日上映的几部新片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引进片《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题材颇为有趣。

不过这类好莱坞制作并非每部都能大爆,比如《安德的游戏》首日票房仅一千万元出头。

但俞良内心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来或许可以尝试拍摄类似的好莱坞式大片。他并非要完全复制《安德的游戏》,而是希望打造具有震撼视觉效果的大制作。不过他也清楚这绝非易事,需要强大的Ip支撑。在他印象中,直到他重生之前,最成功的案例当属《流浪地球》系列。

另一部引起他关注的国产片是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虽然影片存在争议,但在俞良看来,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特效水准也可圈可点,堪称好莱坞式大片的本土化尝试。

考虑到制作成本应该相对可控,俞良开始萌生类似项目的构想。

当然,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当前特效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俞良对特效市场有着深入了解:如今特效制作的主力并非好莱坞,而是中国和韩国。许多好莱坞公司都将特效外包给这两国的公司,因为它们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但这个“便宜”只是相对于好莱坞而言。对国内制作环境来说,特效仍然昂贵。加之国内大部分预算都流向了演员片酬,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鲜有高质量特效大片,即便有,其水准也难以与好莱坞媲美。

他相信等到2020年后,国内特效行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届时将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优质的特效服务。

毕竟,但凡被国内盯上的产业,最终都会变得“白菜价”。

在“内卷”这方面,从来不需要担心。

但俞良并不打算等到2020年后——那样会错过太多可以“借鉴”的影片创意。

他甚至考虑将来创办自己的特效公司。虽然未来国内可能仍不会大量生产好莱坞式特效大片,但仙侠剧、古装偶像剧乃至现代剧对特效的需求都在增长。如果成立特效公司,不仅可以服务自家项目,还可以承接外部业务。

顺着这个思路,俞良设想未来公司布局:制作影视内容、签约艺人、成立特效公司,甚至自建影视基地——这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这也算是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

不过俞良很清楚这条路充满挑战。单就特效公司而言,主要难点在于投入成本。特效之所以昂贵,不仅因为人工——这反而是环节中最便宜的部分——更在于软件授权和高性能显卡的巨额开销。特效设备的寿命极短,需要持续更新,大部分预算都消耗于此。

因此,他决定暂时观望。如果未来几年盈利可观,投资回报理想,他确实考虑成立特效公司,哪怕先从小规模做起,主要服务内部项目。即使前期成本较高,从长远看仍是值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