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元朝大中华(2 / 2)

其实是蒙古帝国汉化派守旧派的分裂。

忽必烈长期在汉地经营,身边全是刘秉忠、张文谦这些汉人谋士,主张用汉法治理国家;

阿里不哥在和林(蒙古都城),代表的是蒙古传统贵族,觉得应该保持游牧本色。

蒙哥虽然是蒙古人,但他对汉地的态度很微妙。他不像窝阔台那样完全信任耶律楚材,也不像后来的阿里不哥那样排斥汉人。

他一方面重用色目人理财,

另一方面也让史天泽、刘黑马等汉人军阀帮他治理汉地。

这种平衡术其实很关键 —— 既不让蒙古贵族觉得被汉化,又能利用汉人的治理经验。

如果蒙哥能多活十年,至少能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有七个儿子),而不是让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火并。

那样的话,蒙古帝国可能不会分裂成四大汗国(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和元朝。

毕竟蒙哥对西边的钦察汗国(拔都建立)有恩,

当年正是拔都力挺他上位,两大势力关系不错;

伊利汗国的旭烈兀是他亲弟弟,肯定听他的;

察合台和窝阔台系经过他的清洗,短期内翻不起浪。

当然,历史从来没有。

蒙哥死在钓鱼城下,既是偶然,也有必然。

蒙古人虽然能征善战,但到了南方,面对湿热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和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本来就打得很吃力。

钓鱼城地势险要,军民同心,就算蒙哥没死,能不能短期内攻下来也是未知数。

蒙哥的死,让蒙古帝国从扩张机器慢慢变成了统治机器,让忽必烈有机会推行汉化政策,也让南宋多苟延残喘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江南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后来元朝的南北融合打下了基础。

公元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

塔察儿“率先”劝进,移相哥(合撒儿子)、忽剌忽儿(合赤温孙)、合丹(窝阔台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合辞推戴,

于是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

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立大蒙古国的第一个年号“中统”。

改元“中统”,明确地强调新政权之为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

在得知忽必烈于漠南抢先召开忽里勒台后,

阿里不哥只得匆忙于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

这样,蒙古帝国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于公元1264年,大败阿里不哥,成为大蒙古国唯一的大汗!

公元1271年,下诏燕京,改名为中都,

之后忽必烈发布《改元诏》,

取《易经》之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其中“乾元”象征天道的开创性力量,寓意政权顺应天命、统御万物。

忽必烈通过这一命名,将蒙古政权纳入华夏文化传统,强调其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残军,俘虏幼帝赵昺,南宋灭亡,

至此,元朝正式统一中国。 ?

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吐蕃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并陆续在吐蕃秃思马、突甘斯地方设置了宣慰司,

如脱思麻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等!

之后,元世祖又委派撒思加部出身的帝师八思巴与宣政院官员,共同管理吐蕃乌斯藏等三路政教事务,

扶持八思巴,创建萨斯迦部衙署,即萨迦政权,

并让其在吐蕃乌斯藏等三路开始了大体统一的统治。

元世祖本人又与帝师八思巴在教法上,“结为施主与福田的关系”,

并率领皇室与萨斯迦款氏在姻亲上结为“甥舅”关系。

从此,吐蕃青藏高原,纳入到了大元忽必烈的统治之下!

具体,就是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宣政院,作为中央直属机构,直接管理吐蕃青藏高原地区。

宣政院之下,又设吐蕃宣慰使司三处,

分别管辖脱思麻、喀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地,

并在萨斯迦,建立西藏地方行省政府,任命地方长官兼宣慰使。 ?

元朝通过派遣官兵、设置宣政院及行省等方式强化统治。

例如在纳里速古鲁孙(今列城)设元帅府,

在前藏、后藏等地设立万户,形成十三万户的军事管理体系。 ?

同时,推动茶马贸易,通过贸易加强与青藏高原的联系。

从而使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与中原文化融合,

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统一大格局。 ?

元朝重新塑造了中华大一统的概念,

将蒙古族的大元、藏族的吐蕃、汉族的宋朝、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朝、契丹族的辽朝,白族的大理,全部整合为一体,

从此,华夏第一次有了大中华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