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难啃的南宋(2 / 2)

当时中亚、西亚、欧洲的骑兵多为重骑兵,装备笨重、行动缓慢、机动性差,只能依靠阵地战来对抗蒙古骑兵。

蒙军这边采用“斡腹”战术,使敌军防不胜防,从而在欧亚大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金朝末年,金军扼守潼关、黄河天险,蒙军无法从正面突破。

于是拖雷率西路军借道南宋,从金朝的侧背进入河南地区,配合窝阔台率领的中路军以及斡臣那颜的东路军,成功击溃了金军最后的主力部队。这便是“斡腹”战略的成功案例。

公元1242年,蒙军进攻淮东地区时,曾尝试绕过淮河防线,走海路进攻淮南地区。

然而蒙古缺乏海运经验,加之南宋及时防范,这一行动宣告失败。

“斡腹”战术在江淮地区行不通,蒙军又在川蜀地区进行尝试。

公元1239年,窝阔台派兵沿南宋川蜀防线的西侧南下,欲先占领大理国的部分城池作为据点,从而开辟由大理国迂回川蜀后方的行军路线。

不过史书中对这次行动没有后续的记载,蒙军应该是没有成功。

公元1244年,蒙军走四川西边的小道,抵达大理国边境,大理国将领高和率军阻击,虽不幸战死,但也成功击退蒙军。

次年,南宋这边收到地方奏报,称蒙军欲借道吐蕃,进攻大理,但实际上蒙军当时并未有此计划。

蒙军想要对南宋实施“斡腹”战术,关键在于拿下大理国,

而要拿下大理国,必须先开辟一条由本土进入大理的行军路线。

当时蒙古和大理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诸多吐蕃部落和其他部落,所以蒙军需要向这些部落借道。

吐蕃自唐末陷入内乱后,就一蹶不振,到南宋时期已经是一盘散沙,实力远逊于南宋、西夏、金朝等周边国家。

不过吐蕃人居住在高原之上,其辖地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所以吐蕃即便实力不济,周边国家也无法征服它。

不过当时的蒙古人是一个勇于挑战和突破的民族,毕竟纵横欧亚大陆的战绩摆在那里。

公元1240年,凉王阔端派大将多达纳波进入吐蕃境内,吐蕃人虽竭力阻击,但还是不敌蒙军,蒙军由此深入高原,大大震慑了吐蕃诸多部落。

多达纳波向阔端奏称萨班是吐蕃最有威望的高僧,建议阔端迎请萨班到凉州进行会盟。

公元1244年,阔端向萨班发出正式邀请,

萨班为了吐蕃的安稳,带上两个侄子,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于公元1246年到达凉州。

公元1247年,萨班代表吐蕃诸部与阔端进行会盟,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共识,

即吐蕃诸部归顺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对吐蕃地区进行管辖。

后世将这次会盟称为“凉州会盟”。

蒙古得到吐蕃地区,不仅扩大了疆域,还打通了南征大理的路线,为后续征服大理埋下了伏笔,战略意义极大。

另外,“凉州会盟”还意味着藏地(吐蕃地区)自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汗国的继承者元朝在藏地设立宣政院便是最好的证明。

公元1248年,蒙古在征服吐蕃的第二年,便迫不及待地从吐蕃地区南下大理,

宋军统帅余玠派俞兴率兵前去阻击。

宋军在大渡河畔击溃蒙军,率领后军的汪德臣得知前军惨败,不敢再前进,只能下令撤兵返回。

蒙军此次所走路线大多为平坦地带且靠近南宋辖区,所以宋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成功探知到了蒙军的行军路线,在其必经之路上进行阻击,使蒙军的南征计划告破。

当然,蒙军此次南征虽以失败告终,但却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蒙军此前虽然想在西南地区实施“斡腹”战略,但并未将此视为必要的一环,每次南征大理都没有派太多的兵马,行军一旦不顺,就撤兵北返。

另外,俞兴击败蒙军,致使蒙古此后数年都未再派兵南征大理,可谓意义重大。

公元1252年秋,蒙哥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率十余万大军南征大理。

公元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六盘山启程,于九月抵达塔拉,

而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发。

蒙军此次绕道青藏高原,途经草地、雪山、大渡河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可谓前所未有的冒险行动。

十二月底,蒙军攻克大理国都。

公元1254年秋,蒙军生擒大理国王段兴智,大理亡国。

云南地区本来是南宋的战略后方,但蒙古灭掉大理后,

云南地区就变了蒙军从侧翼进攻南宋的重要基地,

蒙古也由此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南宋。

蒙古原本并无攻灭大理的计划,只是蒙军在正面战场始终无法突破南宋的防线,进入南宋的腹地,

所以只能另辟蹊跷,从南宋的后方展开进攻,

而处于南宋战略后方的大理国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蒙哥的攻略对象。

不过,蒙哥虽成功派兵拿下大理,使南宋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但在南宋将士的坚强抵抗下,直到其去世,其南北夹击、一举灭宋的意图仍未能实现。

由此可见,南宋对蒙古而言,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蒙古国虽然没有攻破南宋,但为了打通侧面迂回进攻南宋的道路,

位于南宋西南边的吐蕃和大理,两国,却成为蒙古进攻南宋的牺牲品,

先南宋一步,成为了蒙古帝国版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