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六大议政王上(2 / 2)

皆为清朝开国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他们忠诚勇敢,智勇双全,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五大开国功臣!

嫡次子代善,也曾受封太子,

虽其声誉卓着,然因与大妃阿巴亥有染,

加之未能善待前妻子女,遂失太子之位,降为和硕贝勒,名誉受损,地位不复往昔。

自那日起,奴尔哈赤便废除了立太子之制度,改由“四大和硕贝勒”轮流主政,

此举使得后金朝政更为平稳有序,也避免了因太子之争可能引发的纷争与动荡。

之后,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又进一步创立了“八王共治”制度,

即四大贝勒辅以四小贝勒,共襄国政。

新增加的四小贝勒,分别是,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与济尔哈朗!

皇太极继位后,三大贝勒并坐南面,削弱汗权。

皇太极为加强汗权,先后除去阿敏、与莽古尔泰,虽然代善最后保全了性命,但也没有坐南之权,

从此,皇太极开始独享南面之尊。

公元1636年,皇太极又改囯号为大清,登基称帝,汗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皇权已渐强的皇太极,将原旗主贝勒封王,

除八旗固山额真兼任议政大臣外,每旗又新增三位议政大臣。

变为32位议政大臣,议政大臣的权力被进一步缩小!

此举意在削弱大贝勒之权,故选爵位低之宗室子弟,出任议政大臣,以强化皇权。

尽管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无可否认,它的存在依然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与削弱,使得皇权的行使无法完全独立自主。

皇太极暴病而死后,满清贵族,又趁机重新恢复了八王议政会议!

当时的八王,即八旗旗主,

分别为

?正黄旗?——皇太极(以死)

?镶黄旗?——皇太极(以死)

?正白旗?———多尔衮

?镶白旗?———多铎

?正红旗?———代善

?镶红旗?———岳托之子硕托

?正蓝旗?———豪格

?镶蓝旗?———济尔哈朗,

八旗旗主,组成议政王会议,

因皇太极已死,实际上满清朝廷大权,掌握在多尔衮、多铎、代善、岳托之子硕托、豪格、济尔哈朗,六人手中,

更具体点,是掌握在多尔衮、代善、豪格、济尔哈朗,四人之手,

后,经过权力博弈,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登基为帝,年号顺治,

由于顺治帝年幼,

故,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两人共同辅政!

代善、豪格,两人于一旁监督!

之后,经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多年努力,

先后搞死豪格,排挤济尔哈朗让出辅政之权,加之去年已死的代善和此刻已经病危的多铎,

至此刻的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二月,

满洲八旗旗主分别为,

两黄旗(正黄,镶黄)——顺治帝福临,

正白旗——睿亲王多尔衮,

镶白旗——英亲王阿济格,

正红旗——和硕亲王满达海,

镶红旗——敬谨亲王尼堪,

正蓝旗——端重亲王博洛,

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

即,睿亲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和硕亲王满达海,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郑亲王济尔哈朗,

上述六王,构成当下顺治六年的满清之中央权力中枢——议政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