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海州(1 / 2)

与此同时,

隆武帝朱慈璧所部3.5万大军,自六月初八晚上起航离开淮南盐城仪征港后,

经过一天时间的北上航行,加上东南风的助力,

六月初九,戌时,晚上8点半左右,

终于航行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海州,东边外海十里之地!

明代海州,即现在的连云港一带,

秦时,叫朐县,

北朝东魏时,第一次开始以海州为名,辖六郡十九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海州置总管府。

元朝之时,初升为路,后改为海宁府、海宁州。

大明洪武元年,海宁州又改为海州,属淮安府管辖!

海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东滨渤海,西绾徐郯,北控齐鲁,南蔽江淮,

使其成为淮北、鲁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

唐代时,海州开凿出了80千米长的官河,使海州和京杭大运河相联通,成为海运、河运两运港,

从而使海州,成为繁华的商港、南北货物集散的码头和海上补给粮饷的军港。

宋代时,海州年运销原盐47万石,盐、茶、紫菜、 粮、油等大宗商品都经海州港口转销, 许多新罗人长期侨居海州经商。

宋神宗时,朝廷将海州作为与高丽等海外国家来往的四大重要口岸之一,在海州建有高丽亭馆接待海外商旅。

大元时,为节约成本,改漕粮河运为海运,海州成为中转站之一,

大明继承大元,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漕运、海运并重,海州作为海运中转之一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加强,时称海州为“淮口巨镇”。

正因为海州如此重要,故大明在海州之地,设立了两个千户卫所,

即、东海守御千户所 ,又称东海所,

和 海州守御千户所,又称西海所。

其中东海所治所在东海城十字街东,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创建,设有正千户三员、副千户五员、百户十员,有兵1000多人,主要负责东海岛云台山及周边地区的守御。

西海所治所在海州城内,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创建,设有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有兵1000多人,主要负责海州城的防御,

同时也是军火制造及存放基地?!

之外,

大明还在海州沿海之地建造了多种军事设施,

包括沿海之地建有,传递敌情的烟墩、守沿海的海城墙和远处打击的炮台等军用设施,

还在沿海海岛之上设立有墟沟营、宿城营、西石岛水师营等军营,

如此一翻建设,把海州之地建成了完善的海防体系!

沿海之地,不仅近海海岛之上有营房,可驻兵防守,近距离作战,

而且沿海之地还有炮台、烟墩、海城墙,可远程火力打击铺盖,

关键城内还有千人驻守的西海所,同时还能源源不断的制造军火,

城外还有千人的东海治所,负责城外高地云台山的守卫,可以和城内守军互相配合,联合攻打进犯之敌!

如果仅仅如此,还不算什么,大明还在海州,设有水师海州分队,

有战船二十艘,且还是多橹快船,每艘有水兵25人,共500水师,驻防此地,用于平时巡逻海疆和追击敌人?!

本来大明的这些举措,主要是用于加强沿海戒备,以防备倭寇海上登陆的,

但如今这些设施,都已经变为满清的了,

成为阻挡隆武帝所部3.5万大军,登陆海州城的第一道防线,

而海城城内的1000守军和城外云台山高地得1000守军,

则是阻挡隆武帝进入海州的第二道防线,

隆武帝,要想实现攻击清军东路军统帅准塔所部身后的战略目标,

就必须占领淮安府管辖的东南沿海海城———海州!

占领海州后,才能实现从背后攻破准塔所部清军,救援清河守军的战略目标,

也能保证自己身后退路不断,一旦战事不利之时,从海州外海撤退。

而一旦占领海州后,

就可通过官河,直接进入京杭大运河,切断清军的漕运粮道,使它不得不从南方调兵回援,保护漕运京杭大运河之粮道安全,

如此,就可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还能减轻南方钱塘江防线的压力。

同时,还可将海州港作为中转站,开辟海上出兵路线,

从海路北上出击,攻打清廷京师北京的东大门天津,或者清廷山东、辽东等沿海之地,

效仿英、法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从海路攻击,

让清廷不敢全力南下,再次减轻东部钱塘江防线、中部长沙—南昌防线的压力。

毕竟此刻,满清陆军实力虽居天下之首,

然,南明海军之实力,亦为天下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