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阳语气平静,但眼神锐利,“但她抓住了‘粮食’这个痛点。这时候出去吵,只会越描越黑。”
他深知,在这种涉及“生存根本”的舆论战中,情绪化的对抗毫无意义,只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他深吸一口气,改变了原计划。他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留下弟妹独自面对这逐渐发酵的恶意。
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个能一举扭转局面的机会,或者,一个能代表权威的声音。
……
王翠花的谣言,如同污水,在大杂院里持续渗透。
她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将林家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扑灭。
一整天,她逮着机会就跟人“念叨”上学浪费粮的“道理”,甚至故意在李家婆婆、赵大爷这些院里有些威望的老人面前长吁短叹,扮演着一个“操心晚辈却无力回天”的无奈长辈角色。
效果是明显的。
当林卫国下午背着维修工具包回来时,明显感觉到一些邻居看他的眼神带着异样,甚至有人“好心”地劝他:
“卫国啊,跟你大哥说说,还是实际点好,先顾着嘴要紧。”
卫国气得闷声不响,拳头攥得紧紧的,却牢记大哥的嘱咐,没有发作。
连年纪最小的晓雨,在外面玩的时候,都被其他孩子孤立,还有不懂事的孩子冲她喊:“你大哥是败家子!要饿死你们!”
晓雨哭着跑回家,扑进晓梅怀里。
林家屋内的气氛,变得压抑而沉重。
林向阳面沉如水,心中却在冷静地分析。
王翠花此举,不仅仅是出于嫉妒,更深层的目的是想用舆论逼他就范,让他放弃学业,重新变回那个可以任由她拿捏、处于生存边缘的孤儿。
同时,也可能是在试探街道办的态度。
他不能自乱阵脚。
他在等,等李爱华主任的反应。
李主任作为街道的直接管理者,绝不会允许这种影响家庭稳定、破坏“扫盲运动”积极性的谣言肆意传播。
……
时机,在第二天下午到来。
李爱华主任带着两名街道干事,面色严肃地走进了大杂院。
她的到来,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翠花心中一喜,以为自己的“舆论攻势”起了效果,连忙迎了上去,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李主任,您可来了!您得管管啊,这林家小子……”
李爱华看都没看她一眼,目光直接扫向闻声从屋里出来的林向阳,以及他身后有些紧张的晓梅和卫国。
“林向阳同志。”
李爱华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带着干部特有的沉稳,但仔细听,却能分辨出一丝压抑的怒气。
“李主任。”林向阳恭敬地问好。
李爱华点了点头,没有立即说事,而是转向院子里逐渐围拢过来的邻居,提高了声音:
“正好,大伙儿都在。我今天来,是代表街道办事处,来给林向阳同志的家庭,送一份荣誉!”
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