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无中生有”(2 / 2)

一个基于前世模糊记忆和此世知识整合的大胆计划,迅速成型。

“恐慌抢购是下策。”

林向阳语气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弟妹们熟悉的那种破局光芒:

“我们不能跟着去挤那独木桥。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别人眼中的‘垃圾’,在这屋里,‘无中生有’地变出能吃的东西!”

“无中生有?”三个孩子都瞪大了眼睛。

“不是真的无,”

林向阳走到那堆碎木屑前,抓起一把,“是靠它们,养出别的‘活物’来。”

他所说的,正是 “食用菌栽培”*。

在这个年代,人工栽培食用菌技术即便存在,也远未普及到普通市民阶层。

利用简单的农业废弃物培育出珍贵的“山珍”,其冲击力,远比水培豆芽更为震撼。

决心既定,林家兄妹立刻化身“科研攻关小组”。

林向阳是总工程师。他吩咐卫国去收集院里所有能找到的、干净无霉变的木质边角料——木屑、刨花、甚至一些细小的树枝。

要求只有一个:不能沾染油污或化学物质。

“大哥,要这些破烂干啥?烧火都不够劲儿。”

卫国一边扒拉着杂物堆,一边嘟囔。

“这次不烧火,”林向阳神秘一笑,“给它们找个‘房客’。”

他自己则带着晓梅,将收集来的木屑、刨花进行预处理。

没有高压灭菌锅,就用最原始的蒸煮法。

借来赵大爷家闲置的大号蒸笼,将木屑、刨花混合少量麦麸和石膏粉,加水搅拌至适宜湿度,然后装入布包,放入蒸笼,大火足汽蒸了整整两个时辰,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

晓雨负责监督火候,小脸被灶火映得通红,神情却异常专注。

蒸煮后的培养料需要冷却。

他们在屋内清理出一块相对干净、通风的区域,将滚烫的培养料摊开在洗净的旧席子上,等待其自然降温至常温。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且必须避免杂菌污染。

林家小屋暂时变成了一个简易的“无菌车间”,进出都尽量轻手快脚。

期间,李爱华主任前来走访,看到林家屋内蒸汽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蒸煮木料的独特气味,不禁愕然。

“向阳,你们这又是……?”

“李主任,”林向阳擦了擦额头的汗,解释道,“我们在试验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看能不能用这些木屑碎料,种出吃的来。”

“木屑……种出吃的?”

李爱华的眉头立刻蹙紧了,语气带着明显的怀疑和一丝不悦。

“向阳,我知道你脑子活络,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粮荒当前,不想着脚踏实地,怎么尽搞这些……这些虚无缥缈的‘资产阶级情调’?躲在屋里捣鼓木屑,能捣鼓出粮食来?这不是胡闹吗!”

面对李主任近乎否定的质疑,林向阳心知,空口白话无法取信于人。

他深吸一口气,态度恭敬却坚定:“李主任,请您给我一个证明的机会。这不是胡闹,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菌类,比如平菇、香菇,在自然界就是生长在朽木上的。我们只是模拟那个环境,人工提供合适的养料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