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废版红药绘新红(2 / 2)

计算利润,虽然单张利润不高,但几乎零成本的材料和自家的人工,使得最终收益相当可观,远远超过了投入,为家庭基金再次注入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看似“合法合规”(自己手工制作,在邻里间小范围销售)、又能发挥技术特长、且具有一定扩展性的新财路。

夜色深沉,林家兄妹围坐在炕上,清点着这几日卖年画的收入,脸上都带着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大哥,这法子真行!以后过年咱就印年画卖!”卫国信心满满。

“嗯,”林向阳点点头,但目光却带着一丝深思,“不过,这手艺不能一直停留在邻里间。规模太小,也容易被人模仿。”

他拿起一张印废的年画,看着背面因为蜡纸使用次数过多而渗透过来的、模糊不清的红色墨迹,缓缓道:

“我一直在想,怎么能让颜色更牢固,印得更清晰,更快……也许,我们该试试别的‘废料’。”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墙角那堆沉寂的废旧铁料,以及那台覆盖着帆布的柴油机。

“如果能找到更合适的……比如,某种废弃的颜料,或者……能驱动简单机械的力量……”

他的声音渐低,仿佛在自言自语。

窗外,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院落。

雪花簌簌,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屋檐、院墙和胡同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将大杂院染上一层素净的银白。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却因炉火的烘烤和连日来成功的喜悦,显得暖意融融。

年画生意的初战告捷,如同在寒冬里点燃的一簇篝火,不仅驱散了经济上的寒意,更照亮了林家兄妹心中那条依靠“技术+创意”自力更生的路径。

然而,林向阳的头脑十分清醒。

他一边看着晓梅在账本上记下年画的收益,一边在心中反复权衡。

“大哥,咱们这算不算……‘投机倒把’?”

晓梅放下笔,忽然轻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与她年龄不符的忧色。

她管理账目,接触信息多,对政策和风向最为敏感。

这句话问到了林向阳的心坎上。

他赞许地点点头:“晓梅问得好。年画我们可以说是邻里互助,送多卖少。但若是把这当成一个长期营生,大规模地做,风险就大了。私人印刷和贩卖,尤其是带内容的,是政策红线,绝对不能碰。”

卫国刚因为可能换新棉鞋而兴高采烈,闻言顿时蔫了:“啊?那……那这路子又不通了?”

“路是通的,但走法要变。”

林向阳目光沉静,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们不能自己在外面单干,得想办法‘借船出海’。”

“借船?”晓雨眨着大眼睛,不解。

“对,借公家的‘船’。”

林向阳解释道,“我们的优势是手艺和点子,缺的是一个合法合规的身份。如果能和街道、文化站这些单位合作,由他们出面组织,我们提供技术,那就不算私人经营,而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开展群众文艺活动’。”

这个思路让弟妹们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