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开始,我们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收听天气预报,由晓梅详细记录在账本后面空白页:预报内容、实际天气情况。同时,我们可以在家里先做个试验,就在咱们窗口挂个小的晴雨标记,自己先看效果。”
接下来的三天,成了林家兄妹验证“天时”的秘密实验期。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向阳就会戴上听筒,仔细收听早间的天气预报,然后将内容低声告诉等待在旁的晓梅。
晓梅则会用工整的字迹记录下来:“x月x日早间预报:白天晴间多云,偏北风二三级。”
随后,林向阳会用一块从旧衣服上剪下的、洗净的绿色布条,挂在窗户内侧一个不显眼但自家人能清楚看到的位置。
白天,兄妹几人出摊、劳作时,都会格外留意天气的实际变化,与预报进行比对。
结果是令人振奋的。
第一天,预报“晴间多云”,果然一天都是好天气,阳光虽不烈,但足够驱散寒意,他们的烤红薯生意也格外红火。
绿色布条准确无误。
第二天,预报“阴天,傍晚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零星小雨”。
白天一直阴沉,到了傍晚收摊时分,果然飘了一阵细密的雨丝,虽然不大,但足以验证预报的精准。
林向阳在傍晚时分将布条换成了黄色,并在细雨飘落时,兄妹几人相视一笑,心中对那矿石收音机更添信赖。
第三天,预报“白天多云转阴,夜间有小到中雨”。
这一天白天依旧是个阴天,并无降雨,有些邻居还在嘀咕这预报怕是不准。
但林家兄妹严格按照预报,并未因为白天没下雨而放松警惕,提前将晾晒在院里的少量煤核和柴火收到了屋檐下。
果然,入夜后,就在大多数人酣睡之时,淅淅沥沥的雨声再次响起,并且雨势逐渐加大,达到了中雨程度。
又一次精准预测!
连续三天,天气预报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尤其是对降水时段和强度的判断,虽然略有偏差(如第二天预报傍晚,实际稍晚;第三天预报夜间,准确),但在缺乏精密观测设备的当下,已堪称神准!
这份由晓梅清晰记录、数据确凿的“验证报告”,让林家兄妹彻底信服了矿石收音机里传来的“天机”。
一种掌控节奏的自信,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大哥,准确率没问题!”晓梅看着账本上的记录,小脸因为兴奋而泛红。
“嗯,”林向阳心中也有了底,“是时候把我们的‘晴雨包’服务推出去了。”
他所谓的“晴雨包”,并非真正的包裹,而是借鉴了之前“优惠竹签”的思路,将服务具象化、仪式化。
他找来一些韧性较好的旧牛皮纸(从废品站淘来的),裁成大小均匀的方块,然后让晓梅用毛笔在上面画上简易的图案:太阳代表晴,乌云代表阴,雨滴代表雨,雪花的图案也预备着(虽然现在用不上)。每种图案旁,还让晓梅写上对应的汉字。
然后,他将这些画好图案的纸片,按照“晴”、“阴”、“雨”分类,分别放入三个用旧布缝制的小口袋里,这便是“晴雨包”。
每天,他会根据天气预报,将对应种类的纸片,用浆糊贴在院门口旁一块相对平整、显眼的旧木板上。
同时,他还在木板旁用粉笔写了一行醒目的字:“邻里晴雨提示,仅供参考。”
既提供了服务,又规避了绝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