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解决了“菜”的问题,但“暖”和“能源”的挑战,随着天气日益严寒,愈发凸显。
烤红薯生意需要持续供热,家庭取暖更是离不开燃料。
计划供应的煤块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之前掺假事件记忆犹新),价格对于精打细算的林家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持续开支。
如何开辟更低成本、更稳定的燃料来源,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课题。
他的目光,再次落向了那些被视为废物的东西——煤核。
所谓煤核,就是煤块燃烧后未能充分燃尽、残留的焦黑核心,以及混合在煤灰中未完全燃烧的颗粒。
大杂院里几乎家家户户烧煤炉,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煤灰渣滓,其中往往含有不少可二次利用的煤核。
寻常人家大多将其直接倾倒,或至多简单筛拣出大块的用于封火,细碎的则视为无用垃圾。
但在林向阳眼中,这些“废物”却是潜在的宝藏。
若能高效地将煤核从煤灰中分离提纯,积少成多,便能大大补充甚至部分替代昂贵的整煤。
这不仅是节约成本,更是一种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的“变废为宝”。
“咱们试试捡煤核吧。”
晚饭时,林向阳提出了新的想法,“院里每天倒掉的煤灰里,应该有不少还能烧的。”
晓梅立刻心算起来:“如果能免费捡到足够多的煤核,哪怕只替代三成买煤的钱,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下不少呢!够买好几斤肉了!”
她的账本思维永远直接关联着家庭开支的优化。
卫国对大哥的决定向来无条件支持,尤其这听起来不像挑担子那么费力:“成!我力气大,去扒拉煤灰没问题!”
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从灰堆里刨出“黑金子”的场景。
说干就干。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家兄妹便拿着破旧的火钳、簸箕和麻袋,开始了第一次“淘金”行动。他们选择的目标是院内几个公共倾倒点堆积的煤灰渣。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肮脏。
煤灰质轻,稍一搅动便粉尘飞扬,呛得人直咳嗽。
徒手或用简单工具翻捡,效率极低,且煤核与灰渣、碎石、未燃尽的杂物混在一起,仅凭肉眼和手感,很难快速有效分离。
忙活了大半个早晨,兄妹四人弄得灰头土脸,手指被粗糙的杂质硌得生疼,收获却寥寥无几,只拣出小半麻袋品相一般的煤核,其中还混着不少石头和垃圾。
“这……这也太难捡了……”
卫国抹了一把脸上的黑灰,喘着气抱怨,“眼睛都快看花了,也拣不出多少有用的。”
晓梅看着那点可怜的成果,也蹙起了秀眉:“效率太低了,投入的时间和力气,跟收获比起来,恐怕不划算。”
连最乖巧的晓雨,也被煤灰呛得小脸发黑,不住地打着小喷嚏。
初战受挫,一股沮丧的情绪在小团体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