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太好了!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李主任激动不已,“我立刻上报!立刻组织现场会!向阳,你来做技术指导,把这门救急的手艺教给大伙儿!”
街道的行动力极高。很快,就在大院里头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培豆芽技术推广现场会”。
几乎全院的人都来了,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看着林家那盆白生生的豆芽,听着林向阳深入浅出地讲解步骤要点,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渴望。
“就这么简单?”
“真的几天就能吃?”
“哎呀!我家也有破瓦盆!”
“豆子...豆子我去想想办法...”
希望,如同豆芽般在人们心中萌发。
林向阳耐心地解答着问题,演示着操作。
晓梅和卫国在一旁帮忙,小脸上满是自豪。
王翠花也挤在人群里,看着那盆豆芽,眼神复杂,既眼红,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救急的好办法。
她嘟囔着:“瞎猫碰上死耗子...”但声音很快被淹没在邻居们的询问声中。
李主任当场宣布,街道会尽力协调一批豆种,优先分配给困难家庭和烈属,同时大力推广林向阳的这项“先进经验”。
林家再次成为了全院瞩目的焦点,但这次,是带着善意的、感激的注目。
【能量:0.82\/10】------技术推广、帮助他人、获得集体认可带来的强烈社会价值实现感,推动了能量的增长。
水培豆芽技术的成功,如同在林家乃至整个大杂院沉闷焦虑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了一圈圈充满希望的涟漪。
现场会之后,林家那间小屋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了。
左邻右舍,甚至前后胡同闻讯而来的居民,都揣着或多或少的疑虑和渴望,上门来“取经”。
“向阳,这豆子非得用温水泡吗?凉水成不?”
“林家小子,你看我家这腌菜坛子能行不?非得瓦盆?”
“一天得浇几回水啊?我这白天要上班,怕顾不过来……”
“生出来的豆芽有点发红,还有股子涩味,是咋回事?”
问题五花八门,细节千奇百怪。
林向阳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答疑。
他知道,在这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这点小小的绿色生机对每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几口菜,更是渡过难关的信心。
晓梅主动担当起“助理讲师”的角色,用她清晰的逻辑和晓梅式的精准语言,帮着大哥解释流程,甚至还用烧黑的树枝在小木板上画了简易的步骤图。
卫国则负责展示“力气活”,比如如何给豆芽盆压上合适的重石,如何平稳地搬动。
晓雨则成了“形象大使”,捧着自家生的白胖豆芽,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着技术的可行性。
林家兄妹总动员,几乎成了街道的“豆芽技术推广中心”。
李爱华主任雷厉风行,果然从街道本就紧张的储备里协调来一小批豆种,虽然数量有限,但优先分发给了院里最困难的几户和烈军属。
同时,她也将林向阳的“水培豆芽法”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智慧”和“生产自救”的先进典型,迅速整理成材料上报到了区里。
“瓜菜代”是上面的号召,而林向阳提供的,正是一个具体、可行、见效快的“代”法!
这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