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娘家条件也一般,这碗饺子,分量不轻,情意更重。
“这……赵大娘,这怎么好意思……”
“拿着拿着!远亲不如近邻嘛!你们孩子多,正长身体呢!别跟大娘客气!”
赵大娘不由分说地把碗塞进林向阳手里,摆摆手,转身就踏着雪回去了。
还没等林向阳关上门,又有人来了。
是前院的钱婶,端着一小碟自己腌的酸菜:“向阳,尝尝婶子的手艺,就着饺子吃,解腻!”
接着,西屋的孙奶奶让小孙子送来几块炸好的排叉(一种面食)……
仿佛约好了一般,左邻右舍,接二连三地有人送来一点自家的年货吃食。
东西不多,也许就是一盘饺子、几块点心、一小碗炸货、甚至几颗蒜头,但每一份都代表着沉甸甸的邻里情谊和对林家兄妹的怜爱、以及对他们自强不息的认可。
林家的小炕桌上,很快就被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带着各家温度和心意的食物摆满了。
晓梅和卫国看着这前所未有的一幕,眼睛都有些发酸。
晓雨则好奇地看着那些各式各样的食物。
林向阳站在门口,望着风雪中那些匆匆而来、放下东西又匆匆离去、生怕他推辞的背影,胸腔被一种滚烫的情感填得满满的。
这些平日里或许有些小算计、有些小摩擦的邻居,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展现出了人性中最朴素也最温暖的善意。
这就是大杂院的生活,有鸡毛蒜皮,也有雪中送炭。
他不能只是接受。
人情往来,有来有往,情谊才能长久。
可是,回赠什么呢?
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街道送的年货和写春联赚的钱买的东西,是他们的根基,不能动。
他飞速地思考着。金手指?复制食物?不行,消耗太大,且无法解释来源。
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屋内,最终落在了那半袋玉米粒上——那是平时掺在粥里或者磨成粉的口粮。
有了!
爆米花!
这东西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稀罕零嘴!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而且制作过程有趣、热闹,自带喜庆氛围!
所需材料极简单:玉米粒、一点点糖精(他有之前淘换到的一小包)、还有一点油。
工具嘛……家里那口铁锅就能用!
“晓梅,卫国,快!把咱们的玉米粒拿出来!咱们给邻居们回礼!”林向阳瞬间有了主意,语气兴奋起来。
“回礼?大哥,回什么?”晓梅不解。
“爆米花!”
“爆米花?”卫国和晓雨都瞪大了眼睛,他们只听说过,从来没吃过,更没见过怎么做。
“对!保证是全院独一份!”林向阳自信地笑道,“快,生火,烧热锅!”
他立刻行动起来。让晓梅取来两碗玉米粒,又找出那包珍贵的糖精,取出极小一点溶化在水里备用。
锅烧热,倒入一点点油,然后将玉米粒倒入锅中,飞快地翻炒。
弟妹三人围在灶边,好奇又期待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