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凌岳冷静道,“粮,收了就收了,正好解我们燃眉之急。至于归附…哼,他想得美。王立想留下探听虚实,那就让他看,不过,是让他看我想让他看的。”
他立刻下达一系列命令:
严密“保护”王立及其亲随,限制其活动范围,只能参观规定区域(如普通军营、部分修复工地),严禁其接近军工坊、核心仓库、以及仿真人军官经常活动的区域。
安排人手,故意在王立可能听到的地方,“私下”议论军粮如何紧张、伤员如何众多、军械如何不足、对前途如何迷茫等话题,进一步强化“虚弱”的假象。
加快与李家坳的物资转运和人员迁移,但要避开王立的耳目,或者伪装成普通的难民流动。
催促岳璃那边,尽快有明确的结果。能源,是破局的关键!
然而,外部压力暂时应对了过去,内部的暗流却因这批意外到来的“厚礼”而再次涌动起来。
五百石粮食、二十担盐、百匹布帛!这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分配,成了考验凌岳和苏婉清管理能力和公正性的试金石。
尽管苏婉清制定了极其详细的分配方案,力求绝对公平,按需分配(优先伤员、劳力、困难户),但人性之贪欲总是难以满足。
一些原合州军的军官看到堆积如山的粮帛,想到之前吃的苦,难免觉得“这是咱们用命换来的,合该多分点”。
而一些夔州军底层士兵则觉得“要不是我们来救,他们早完了,我们才该拿大头”。
甚至有人开始暗中议论:“听说那渝州张大王兵马强壮,粮草充足…若是归附了他,是不是以后就再也不愁吃穿了?”“跟着凌将军虽然也不错,但毕竟前途未卜,还要受朝廷猜忌…”
这种论调虽然微弱,却极具腐蚀性。张钰用最简单的粮帛,就在凌岳艰难的营地里,种下了分裂和诱惑的种子。
凌岳察觉到了这种苗头,心中警铃大作。他深知,思想上的防线一旦被打开缺口,比军事上的失败更可怕。
他再次秘密召见了凌一和负责军纪的仿真人军官。
“加强舆论监控。对于那些散布投降言论、动摇军心、挑拨离间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严惩不贷!”
“同时,让各级军官、还有张将军,多与士卒沟通,阐明利害。我们要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抗虏保民的长远之路,绝非寄人篱下、与匪类同流所能比拟!”
内部的思想整顿,悄然变得更加严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粮食与布帛的阴影下,再次展开。
凌岳站在了望台上,看着营地中因获得粮食而暂时焕发的生机,又感受到那潜藏其下的暗流,心情无比复杂。前路漫漫,内有隐忧,外有强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现在无比期盼岳璃能尽快带回好消息。只有实实在在的力量提升,才能粉碎所有的阴谋和幻想,真正凝聚人心,走出这片困局。他望向东南方,目光仿佛要穿透重重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