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凌岳与吕文德进行着无声的公文交锋之时,荆襄前线的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蒙古东路军主帅史天泽和张柔见强攻樊城受挫,迅速调整了策略。他们判断襄阳-樊城之所以能久攻不下,除了城墙坚固和新出现的守城利器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城通过汉水浮桥相互支援,以及来自汉水南岸的零星补给(尽管已被极大削弱)。
于是,蒙军加强了对汉水水道的封锁和控制。他们调集了数百艘搜刮来的大小船只,组建了一支水军,虽然比不上南宋水师精锐,但数量众多,配备了弓箭手和善于水战的士兵,日夜巡逻汉水,试图彻底切断襄阳与樊城、以及与南岸的联系。
浮桥数次被蒙军火船冲击破坏,虽然守军拼死修复,但通行变得极其危险和不便。来自南岸的补给船队更是屡遭拦截,损失惨重。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和物资补给变得愈发困难,形势再次严峻起来。
樊城内,牛富为此焦头烂额。樊城相对较小,储备本就不如襄阳,对补给的依赖更大。
“妈的,鞑子这是要困死老子!”牛富看着江面上耀武扬威的蒙军船只,气得大骂。
凌一再次提出了建议:“将军,或可袭扰其水军。”
“袭扰?怎么袭扰?我们的大船都被打沉或堵在港口了,剩下的些小船,哪是鞑子那么多船的对手?”牛富无奈道。
凌一却道:“无需大船。我等人少,有小艇即可。”
他所说的“小艇”,是凌岳根据现代冲锋舟理念,在夔州设计的一种狭长、低矮、由多人划桨驱动的快艇,船体覆盖轻便皮革以防箭矢,特点是速度极快,机动灵活。
凌一挑选了十名精通水性的暗卫和老兵,乘上两艘这样的快艇,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滑出樊城水门。
他们如同水鬼般,悄无声息地接近蒙军的一处锚地。那里停泊着数十艘蒙军船只,守备相对松懈。
暗卫们拿出带来的装备——并非强弓硬弩,而是…改良版的猛火油喷射罐( saller version of the 猛火油柜)和燃烧瓶。
快艇如同离弦之箭,猛地冲向蒙军船队!
“放!”凌一低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