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蜀道艰险与王坚之信(1 / 2)

派往四川的小队,由凌八麾下最擅长长途渗透和山地行动的什长老刀带队。老刀是原忠顺军的老斥候,对蜀道地形颇为熟悉,手下十人也皆是精悍之辈。他们携带了少量的“惊蛰弩”能量箭矢和干粮,轻装简从,沿着险峻的古道,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四川方向音讯全无,仿佛泥牛入海。凌岳心中不免有些焦灼。钓鱼城能否坚持住?文壁是否顺利抵达?自己派出的工匠能否发挥作用?这一切都关乎他打破困局的战略布局。

期间,凌八对夔州府的暗中行动取得了一些进展。几名夔州府的底层官吏被收买,提供了一些府库存粮和兵力布防的零星信息,证实了赵汝暨确实库存颇丰,却吝于支援前线。几处偏僻的税卡和粮站遭到了“山匪”的袭击,损失不大,却让赵汝暨如同惊弓之鸟,进一步加强了府城的守备,与凌岳势力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探马赤军的活动似乎也有所收敛,或许是黑石渡的失败让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又或许是在酝酿更大的阴谋。基地外围的暗战暂时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就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内部的发展在加速。新作物的试种田长势良好,尤其是土豆,块茎已经开始膨大,让负责农事的流民们啧啧称奇。匠作营在水力驱动下,日夜不停地生产着兵甲和工具。能量研究室内,凌一已经开始着手设计第三代能量核心,目标是更小、更高效、更稳定。

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老刀和他疲惫不堪的队伍回来了。去时十一人,回来时只有八人,且个个带伤,老刀本人更是失去了一条胳膊,用简陋的布带吊着,脸色苍白,却眼神明亮。

“主公!幸不辱命!”老刀见到凌岳,挣扎着要行礼,被凌岳扶住。

“辛苦了!快说说情况!”凌岳急切地问道。

老刀喘了口气,开始汇报:“蜀道艰难,蒙古哨卡极多,我们折了三个弟兄,才绕过主要关卡,抵达钓鱼城附近。文壁先生确实到了钓鱼城,咱们的粮食和火器也送到了,王坚将军(钓鱼城守将)收了,很是感激……”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但是……情况比想的要糟。钓鱼城虽然解了围,但城外方圆百里都被鞑子祸害成了白地,颗粒无收。城里缺的不只是粮,更是盐、药、还有能干活的人。咱们送去的东西,是雪中送炭,但也撑不了多久。”

“王坚将军见了我们派去的工匠,对咱们的‘震天雷’和水利手艺很感兴趣,但……但他也有难处。”老刀压低了声音,“四川制置使司那边,似乎对咱们这支外来势力很是忌惮,明里暗里掣肘,不肯多给支援。王将军是忠臣,不敢违逆上意,只能暗中让我们带话……”

说着,老刀从贴身处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了数层的细小竹筒,递给凌岳:“这是王坚将军给您的亲笔信。”

凌岳接过竹筒,入手沉重。他小心地打开,里面是一卷质地粗糙的纸张,上面是力透纸背、却略显潦草的字迹,显然是匆忙写就。

信的内容很直接。王坚首先表达了对凌岳雪中送炭的诚挚谢意,盛赞其“忠义豪勇,国之干城”。随后,他大倒苦水,描述了四川面临的严峻局势和制置使司的昏聩无能。接着,话锋一转,提到了凌岳派去的工匠,称其“技艺精湛,颇有所得”,但委婉表示城中复杂,恐其安全,建议暂调回部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信的最后,才是重点。王坚提出,若凌岳真有意匡扶宋室,与其困守夔门一隅,不如“率精锐之师,入蜀助战”,他可表奏朝廷,为凌岳请封讨逆,共保川蜀。字里行间,既有恳切求助之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想要将凌岳这股力量纳入体制内掌控的意图。

凌岳看完信,久久不语。

王坚的处境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四川官场的倾轧和昏聩也超出了预期。这封信,既是求援,也是试探,更是一个充满诱惑又风险巨大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