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技术跃迁与外部惊变(1 / 2)

内部的整合与发展在痛苦与希望中稳步推进,而技术的壁垒,依旧是凌岳心头最沉重的巨石。狼牙滩的胜利固然提振士气,却也暴露了装备和后勤的极度匮乏。若非长江天险和那一点点侥幸的能量奇袭,后果不堪设想。

凌一全身心投入到第二代能量激发装置的研究中。黑风崖死谷那次“部分成功”的实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数据。理论模型经过无数次优化,指向了一个关键瓶颈:能量引导和控制精度。现有的粗糙铜丝和琉璃管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我们需要更好的导体,更好的绝缘材料,甚至……需要初步的‘电路’概念和标准化元件。”凌一在临时搭建的、戒备森严的研究室内,向凌岳汇报着进展和困难。墙上挂满了绘满复杂符号和线条的兽皮纸(替代纸张)。

凌岳看着那些抽象的图纸,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是要凭空在这个时代建立起最基础的电子工业雏形,哪怕只是最初级的。

“导体……能否尝试提纯铜?或者寻找银矿?”凌岳提出设想。

“铜提纯工艺可尝试改进,但提升有限。银导电性更佳,但来源稀少昂贵。且最关键的不是金属本身,而是拉制成极细的、均匀的丝线,并寻找合适的绝缘漆或包裹材料。”凌一冷静地否定。

“绝缘材料……陶瓷?橡胶?丝绸?”凌岳继续搜刮着知识储备。

“陶瓷易碎,难以加工。橡胶此时代无法获取。丝绸是可能的选择,但成本高昂,且绝缘性能并非最佳。”凌一再次指出困难。

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仿佛陷入死循环。没有基础材料,就造不出精密设备;没有精密设备,就无法加工基础材料。

就在凌岳几乎要再次考虑那个风险极高的“能量爆破”方案时,转机意外地来自于一次普通的战后物资清理。

几名负责清点缴获蒙古物资的士兵,发现了几口异常沉重的箱子,打开后,里面并非预期的金银,而是一块块黑乎乎、泛着金属光泽的“石头”,以及一些同样乌黑的、似乎是刻意收集的“矿渣”。

士兵们不明所以,以为是没什么价值的废物,正准备丢弃时,被恰好路过的凌一看到。

凌一只是扫了一眼,眼中的蓝光便剧烈闪烁起来!他快步上前,拿起一块“黑石”,又仔细查看了那些“矿渣”,语气中甚至带上了一丝罕见的激动:“主人!这是……高品位的辉锑矿和钨锰铁矿渣!”

锑?钨?

凌岳一愣,随即狂喜!

锑,是铸造硬质合金(如铅锑合金用于炮弹、铜锑合金用于轴承)的重要添加剂!而钨,更是战略级金属!它的硬度极高,耐高温,是制造高速钢、穿甲弹芯、甚至未来灯丝和电子元件的关键材料!蒙古人收集这些,可能是用于他们的工匠锻造更好的兵甲或箭头,却根本不知道其真正的价值!

这简直是天降横财!

“立刻封锁这些物资!全部运往匠作营最高保密区!”凌岳压下激动,立刻下令,“凌一,优先研究如何提纯和利用这些金属!尤其是钨!如果能制造出钨钢工具,我们的加工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材料的突破,带来了连锁反应。

凌一迅速调整了研究方向。他利用新获得的锑,改进了青铜合金的配方,制造出更坚硬、更耐磨的齿轮、轴承和工具模具。虽然距离真正的钢铁还有差距,但已经大大提升了水力机械的效率和可靠性。

对于更珍贵的钨,提纯工艺极其复杂困难。凌一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采用了一种原始的“碱熔-酸浸-氢气还原”的复杂流程(酸来自绿矾蒸馏,氢气来自锌铁置换反应,这些都得益于凌岳的知识和凌三的数据库),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爆炸风险后,终于得到了少量纯度不算太高、却意义重大的钨粉!

有了钨粉,凌一尝试将其掺入钢铁中进行冶炼。虽然比例和工艺控制极其艰难,但最终成功得到了一些硬度远超这个时代任何钢料的“钨钢”碎块!这些碎块被立刻用于制造钻头、刻刀和模具的核心部件!

加工精度的瓶颈,终于被撬开了一丝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