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20章 制作古代天文简易仪器

第320章 制作古代天文简易仪器(2 / 2)

六、科学原理

重力基准:铅垂线始终指向地心,提供垂直参考。

角度几何:天体高度角=视线与地平线的夹角。

应用场景:

古代航海:通过测量北极星高度确定纬度。

日影计算:结合日晷可推算时间。

七、误差与注意事项

1. 铅垂线摆动:测量时保持仪器稳定,待垂线静止后读数。

2. 大气折射:靠近地平线的天体测量值会略偏高(可忽略)。

3. 材料限制:纸板易变形,建议用木板或塑料板提高精度。

八、教学与拓展

1. 实验对比:用象限仪和手机测角APP同时测量,分析误差原因。

2. 历史联系:讲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如何使用类似仪器。

3. 数学应用:结合三角函数计算建筑物或树木高度。

除圭表、日晷、浑仪和象限仪外,古代天文观测和测量还有许多有趣的简易仪器可以手工制作。以下是其他几种适合自制的古代科学仪器,附带功能说明和简易制作方法:

1. 简仪(简化版浑仪)

功能: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比浑仪结构更简单)

材料:硬纸板、吸管、铁丝、量角器

制作方法:

用铁丝弯成两个垂直的圆环(赤道环+子午环),固定在纸板底座上。

赤道环倾斜角度等于当地纬度(如北京40°)。

安装可旋转的窥管(吸管)瞄准天体,读取环上刻度。

2. 仰仪(测量太阳高度/方位角)

功能:同时测量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材料:半圆量角器、指南针、垂线、竹签

制作方法:

将量角器垂直固定,中心悬挂铅垂线。

底部安装指南针确定正北。

用竹签在量角器上投影太阳影子,影子末端指向的角度即太阳高度。

3. 正方案(古代测角仪)

功能:测量地面物体的仰角或水平夹角

材料:方形木板、量角器、瞄准器(吸管)

制作方法:

在木板中心固定一个半圆量角器(0°90°)。

量角器圆心处安装可旋转的瞄准器(吸管)。

通过瞄准目标物体,读取吸管所指的角度。

4. 星盘(Astrobe,多功能天文计算器)

功能:计算恒星位置、时间、节气等

简易版材料:硬纸板、圆规、打印星图模板

制作方法:

1. 剪两层圆形纸板:

底层(地盘):刻地平坐标和节气刻度。

上层(网盘):镂空显示主要恒星位置。

2. 中心用纽扣或铆钉固定,可旋转对齐日期和时间。

3. 通过旋转网盘模拟夜空,匹配当前日期和时间的星象。

5. 水运仪象台(水力驱动天文钟模型)

功能:演示古代水力驱动的天文钟工作原理

材料:纸盒、滑轮(瓶盖)、细绳、塑料齿轮(玩具)

制作方法:

用纸盒做塔状结构,上层放置简化的星图盘。

下层用滑轮和重物模拟水力驱动(重物下落拉动绳子,带动星图旋转)。

每10重物下落≈1小时星盘转动(需实验调整)。

6. 漏刻(水钟计时器)

功能:利用水流速度计时

材料:塑料瓶、吸管、秒表、标尺

制作方法:

1. 在矿泉水瓶底部钻小孔,插入吸管控制流速。

2. 瓶内装水,记录水位下降固定高度所需时间(如1=10分钟)。

3. 贴刻度条标出时间对应水位。

7. 影表尺(测量日影长度)

功能:通过日影长度推算节气或时间

材料:木棍、卷尺、白纸

制作方法:

垂直固定木棍(圭表),每小时标记影长和方向。

记录夏至(最短影)、冬至(最长影)的数据。

结合三角函数计算太阳高度角。

8. 窥几(简化版望远镜)

功能:放大观测月面或亮星

材料:两个凸透镜(老花镜片)、纸筒

制作方法:

将两个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间距=两透镜焦距之和)。

调整镜片距离直到看清远处物体(如月亮环形山)。

9. 候风地动仪(地震预警模型)

功能:模拟检测地震波动

材料:纸杯、牙签、小球、橡皮泥

制作方法:

倒置纸杯作底座,杯口周围立8根牙签代表方向。

每根牙签顶端挂小球(橡皮泥固定)。

晃动底座时,对应方向的小球会掉落(需调整灵敏度)。

10. 晷影仪(日影轨迹记录仪)

功能:记录全天太阳影子轨迹

材料:白纸、竹签、相机三脚架

制作方法:

固定白纸在地面,中央垂直插竹签。

每小时标记影子顶端位置,连接各点得日影曲线。

分析不同季节的曲线差异(如冬至、夏至轨迹)。

选择建议

天文入门:日晷、象限仪、简仪

时间测量:漏刻、水运仪象台

地理实验:影表尺、仰仪

物理拓展:窥几(光学)、候风地动仪(力学)

这些项目均可用废旧材料制作,适合中小学科学课或家庭亲子实验。通过动手实践,能直观理解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总结四种简易天文仪器的 详细制作步骤,包含材料选择、精准校准方法及使用技巧,动手实践:

一、圭表(测量节气与正午太阳高度)

材料与工具

底座:30×10木板或硬纸板(需厚重防翻倒)

立杆(表):竹签/木棍(高度1520,直径≤0.5)

刻度尺(圭):钢尺或打印刻度纸(精确到1)

其他:直角尺、双面胶、铅垂线(验证垂直)

制作步骤

1. 固定立杆:

在底座一端垂直固定立杆,用直角尺确保两者夹角为90°。

验证方法:悬挂铅垂线贴近立杆,检查是否完全重合。

2. 贴刻度尺:

从立杆底部开始,沿底座粘贴刻度尺(建议最小刻度1)。

3. 校准水平:

在底座下垫纸片调整,用气泡水平仪确保圭面完全水平。

使用技巧

最佳测量时间:当地真太阳时12:00(可通过时区换算或天文APP确定)。

数据记录:连续记录一周正午影长,最短日即为夏至,最长日为冬至。

误差修正:若立杆倾斜1°,影长误差约1.7%(需严格垂直)。

二、日晷(赤道式,精准计时)

材料与工具

晷盘:硬纸板/薄木板(直径20)

晷针:钢钉/粗针(长度10)

角度辅助:量角器、当地纬度数据(如北京40°)

其他:指南针、丙烯颜料(防雨)

制作步骤

1. 制作晷盘:

将圆盘分为24等份(每15°对应1小时),标记数字(6:0018:00)。

注意:赤道式日晷两面均需刻度(夏半年用上盘,冬半年用下盘)。

2. 固定晷针:

穿过圆心安装晷针,倾斜角度=当地纬度(如上海31.2°)。

3. 校准方位:

用指南针将晷针指向正北(地磁偏角需修正,如北京偏西5.5°)。

使用技巧

误差来源:

未考虑时差(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相差±15分钟)。

解决方案:制作“时差校正表”(可查天文年历)。

耐用性:刷防水涂料可户外长期使用。

三、浑仪(简化版三环结构)

材料与工具

支架:3铁丝(总长1.5)或PVC管

环体:4个直径不同的圆环(赤道、子午、地平、黄道环)

工具:尖嘴钳、热熔胶、量角器

附件:激光笔(替代窥管)

制作步骤

1. 弯曲圆环:

赤道环(最大):直径30,标0°360°(间隔10°)。

子午环:与赤道环垂直,标90°至+90°(两极方向)。

2. 组装支架:

用铁丝搭建三脚架,顶部用热熔胶固定环体。

3. 窥管替代:

激光笔固定在赤道环上,可旋转对准天体。

使用技巧

校准北极星:

1. 调整子午环倾角=当地纬度。

2. 旋转赤道环,使激光指向北极星,此时赤道环0°对应春分点方向。

教学应用:演示太阳周年视运动(黄道环倾角23.5°)。

四、象限仪(测星体高度角)

材料与工具

主体:透明量角器(直径15以上)

瞄准器:吸管+渔线(十字准星)

铅垂线:小螺母+细棉线

其他:手机夹(固定到三脚架)

制作步骤

1. 强化量角器:

将量角器粘在硬纸板上,剪去多余部分。

2. 制作瞄准器:

在量角器直边粘两根交叉吸管,形成简易“觇孔”。

3. 悬挂铅垂线:

在量角器圆心钻孔,穿棉线并挂螺母(确保自由摆动)。

使用技巧

测量示例(北极星):

1. 通过吸管瞄准北极星。

2. 待铅垂线静止后,读取角度(≈当地纬度)。

误差控制:

避免风力干扰(可用挡风板)。

夜间测量时用红光手电照明刻度(保护夜视能力)。

通用注意事项

1. 材料替代:

金属部件可用PVC管+热风枪弯曲替代。

纸质结构可涂白胶+纸巾加固(类似纸雕工艺)。

2. 数字化升级:

用手机APP(如“SkyView”)辅助校准方位角或验证数据。

3. 教学扩展:

对比古代仪器与现代GPS/星图软件,讨论精度差异原因。

动手提示:首次制作建议用快递纸箱试做,成本低于5元! 完成后可尝试用手机测角APP(如Theodolite)交叉验证数据精度。

建议去网上看视频制作,可能会更详细一些,这些更多的是给你们增加一种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