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16章 世纪望远镜与几何模型

第316章 世纪望远镜与几何模型(2 / 2)

(4)乔凡尼·卡西尼(Giovanni Cassi,1625–1712)和让·里歇尔(Jean Richer,1630–1696)的视差法(1672年)

方法:

1672年,卡西尼在巴黎,里歇尔在法属圭亚那(南美洲)同时观测火星。

两地的距离(基线 \( B \))由地球半径和纬度计算。

测量火星视差角 \( p \)(相对于背景恒星的位置偏移)。

计算:

\[

d_{\text{火星}} = \frac{B}{\tan p} \approx \frac{B}{p}

\]

已知地球半径 \( R_\ops \approx 6371 \text{ k} \),巴黎与圭亚那的纬度差可计算基线 \( B \approx 7000 \text{ k} \)。

测得 \( p \approx 24 \text{角秒} \approx 0.0067° \approx 0.000117 \text{弧度} \)。

因此:

\[

d_{\text{火星}} \approx \frac{7000 \text{ k}}{0.000117} \approx 60 \tis 10^6 \text{ k}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火星轨道半径 \( a_{\text{火星}} \approx 1.52 \text{ AU} \),因此:

\[

1 \text{ AU} = \frac{60 \tis 10^6 \text{ k}}{1.52} \approx 39.5 \tis 10^6 \text{ k}

\]

(现代值:1 AU ≈ 149.6×10? k,误差约 35%,但这是第一次物理测量。)

(5)更精确的测量:金星凌日法(18世纪)

原理:观测金星从太阳表面经过的时间差(不同地点观测)。

1761 & 1769年,全球科学家合作测量,得到:

\[

1 \text{ AU} \approx 153 \tis 10^6 \text{ k} \quad (\text{误差约2%})

\]

3. 现代精确值

雷达测距(20世纪后):向金星发射雷达信号,测量回波时间,计算:

\[

1 \text{ AU} = 149,597,870.7 \text{ k} \quad (\text{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定义})

\]

地球公转轨道直径:

\[

2 \text{ AU} \approx 299,195,741 \text{ k}

\]

4. 总结

1. 17世纪方法:

利用火星视差(两地观测)计算火星距离。

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推算日地距离(1 AU)。

卡西尼的测量(1672年)得到 1 AU ≈ 39.5×10? k(误差较大)。

2. 18世纪改进:

金星凌日法(1761/1769)提高精度至 1 AU ≈ 153×10? k。

3. 现代方法:

雷达测距精确测定 1 AU = 149,597,870.7 k。

关键结论

地球轨道直径(2 AU)的测量依赖于三角视差法和行星运动定律。

17世纪科学家(如卡西尼)首次用几何方法计算日地距离,尽管误差较大,但奠定了现代天体测量学的基础。

现代值由雷达技术精确测定,但17世纪的方法仍然是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详解: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描述行星轨道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行星轨道周期与轨道大小之间的数学关系。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述

>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T2)与其轨道半长轴的立方(a3)成正比。

> 数学表达式:

> \[

> \boxed{ \frac{T^2}{a^3} = \text{常数} }

> \]

> (适用于围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所有行星)

关键概念

T:行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单位:年或秒)。

a:轨道半长轴(即平均轨道半径,单位:AU或米)。

常数:仅取决于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与行星无关。

2. 定律的物理意义

轨道越大,周期越长:

行星离太阳越远(a越大),公转一周所需时间(T)越长。

例如:地球(1 AU)公转周期 = 1年,火星(1.52 AU)≈ 1.88年。

定量关系:

\[

T^2 \propto a^3 \quad \Rightarrow \quad T \propto a^{1.5}

\]

周期随轨道尺寸呈1.5次方增长。

3. 数学推导(牛顿万有引力扩展)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通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推导:

1. 引力提供向心力:

\[

\frac{GM}{a^2} = \frac{v^2}{a}

\]

\( G \):万有引力常数

\( M \):太阳质量

\(\):行星质量(可约去)

\( v \):行星轨道速度

2. 速度与周期关系(圆周运动):

\[

v = \frac{2\pi a}{T}

\]

3. 联立方程:

\[

\frac{GM}{a^2} = \left( \frac{2\pi a}{T} \right)^2 \cdot \frac{1}{a}

\]

化简后得到:

\[

\boxed{ \frac{T^2}{a^3} = \frac{4\pi^2}{GM} }

\]

常数 \( \frac{4\pi^2}{GM} \) 仅由太阳质量决定。

4. 实际应用

(1)计算行星轨道周期

例子:已知火星轨道半长轴 \( a = 1.52 \text{ AU} \),求其公转周期 \( T \)。

地球的 \( T_{\text{地}} = 1 \text{年} \),\( a_{\text{地}} = 1 \text{ AU}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

\frac{T_{\text{火}}^2}{1.52^3} = \frac{T_{\text{地}}^2}{1^3} \quad \Rightarrow \quad T_{\text{火}} = \sqrt{1.52^3} \approx 1.88 \text{年}

\]

(2)测定太阳系外行星轨道

观测恒星的周期性摆动(多普勒效应),推算行星的 \( T \)。

利用 \( T^2 \propto a^3 \),计算行星轨道半长轴。

5. 注意事项

1. 严格适用于椭圆轨道:

半长轴 \( a \) 取代圆形轨道的半径 \( r \)。

2. 中心天体质量必须固定:

若比较不同恒星系统的行星,常数 \( \frac{4\pi^2}{GM} \) 会变化。

3. 忽略其他行星干扰:

实际中,行星间的引力摄动会导致微小偏差。

6. 总结

要点 说明

定律核心 ( T^2 \propto a^3 )(周期平方与半长轴立方成正比)

适用范围 围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如太阳系行星)

推导基础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圆周运动

实际应用 计算行星轨道、探测系外行星

与第一、二定律关系 第一定律(椭圆轨道)、第二定律(面积速度)共同描述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定量化

一句话记忆:

“离得越远,转得越慢,且 \( T^2 \) 和 \( a^3 \) 严格成正比!”

直径和周长区别:

地球的轨道直径(2 AU)和地球的周长(约 40,075 k)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轨道直径并非从地球周长推算而来,而是通过天文观测和几何测量独立确定的。

地球周长的测量(古希腊时代)

埃拉托斯特尼(公元前240年)

方法:比较不同地点太阳影子的角度差异。

在夏至日,亚历山大港(A)和赛伊尼(S)的太阳影子角度差 ≈ 7.2°(对应地球中心角)。

已知两城距离 ≈ 800 k(商队测量)。

计算地球周长:

[

C = \frac{360°}{7.2°} \tis 800 \text{ k} \approx 40,000 \text{ k}

]

误差仅1%,与现代值(40,075 k)接近。

现代精确测量(卫星、激光测距)

地球赤道周长 = 40,075.017 k(WGS84标准)。

极地周长 ≈ 40,008 k(因地球略扁)。

地球轨道直径的测量(天文方法)

(1)火星视差法(17世纪)

1672年,卡西尼和里歇尔分别在巴黎和法属圭亚那观测火星,测量其视差角,推算火星距离。

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日地距离(1 AU)。

最终得出:轨道半径 ≈ 1 AU → 直径 = 2 AU。

1. 17世纪:火星视差法(首次物理测量)

(1)1672年卡西尼里歇尔实验

方法:

法国天文学家乔凡尼·卡西尼(巴黎)和让·里歇尔(法属圭亚那)同时观测火星。

测量两地观测火星的视差角(视角差异)。

利用地球半径推算基线(两地距离),再计算火星距离。

计算:

[

d_{\text{火星}} = \frac{B}{\tan p} \approx \frac{B}{p}

]

基线(B) ≈ 7,000 k(巴黎到圭亚那的距离)。

视差角(p) ≈ 24角秒(0.0067°)。

计算得火星距离 ≈ 6,000万 k。

推算日地距离(1 AU):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火星轨道半径 ≈ 1.52 AU,因此:

[

1 \text{ AU} = \frac{60,000,000 \text{ k}}{1.52} \approx 39,500,000 \text{ k}

]

误差:比现代值(1 AU ≈ 1.496亿 k)小约35%,但首次实现物理测量。

2. 18世纪:金星凌日法(精度提升)

(1)1761 & 1769年全球观测

方法:

观测金星从太阳表面经过的时间差(不同地点)。

利用三角学计算金星距离,再推算日地距离。

结果:

[

1 \text{ AU} \approx 153,000,000 \text{ k} \quad (\text{误差约2%})

]

几何关系涉及三个关键量:

在恒星视差测量中,几何关系涉及三个关键量:恒星距离(\( d \))、地球轨道半径(基线 \( B \))和视差角(\( \theta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计算出第三个。以下是具体说明:

1. 基本公式

三者的关系由视差角的定义决定(小角度近似):

\[

\theta \approx \frac{B}{d}

\]

其中:

\( \theta \) 为视差角(单位为弧度),通常很小(角秒级),因此适用小角度近似。

\( B \) 是基线长度(地球轨道半径约 1 AU,即 \( 1.496 \tis 10^8 \) k)。

\( d \) 是恒星距离。

单位转换:若 \( \theta \) 以角秒(ard)为单位,需转换为弧度(\( 1 \text{ arcsec} = \frac{\pi}{} \text{ radians} \)),公式变为:

\[

d = \frac{B}{\theta}

\]

(此时 \( d \) 的单位与 \( B \) 相同,例如 AU)。

2. 已知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

(a) 已知 \( B \) 和 \( \theta \),求 \( d \)

直接代入公式:

\[

d = \frac{B}{\theta}

\]

示例:

若 \( \theta = 1 \) 角秒,\( B = 1 \) AU,则 \( d = 1 \) 秒差距(parsec,约 \( 3.26 \) 光年)。

(b) 已知 \( d \) 和 \( \theta \),求 \( B \)

变形公式:

\[

B = \theta \cdot d

\]

应用场景:

若已知恒星距离和视差角,可反推基线的有效长度(如验证观测设备精度)。

(c) 已知 \( d \) 和 \( B \),求 \( \theta \)

\[

\theta = \frac{B}{d}

\]

应用场景:

设计天文观测时,预估视差角大小以选择合适分辨率的仪器。

3. 注意事项

1. 小角度近似:公式 \( \theta \approx B/d \) 仅在 \( \theta \) 极小时成立(通常适用于恒星距离远大于基线的情况)。

2. 单位一致性:确保 \( \theta \) 以弧度为单位(或转换角秒),否则需调整公式。

3. 实际测量限制:

地面观测受大气扰动限制,视差法通常适用于近距恒星(\( d < 1000 \) 光年)。

空间望远镜(如 Gaia)可测量更微小的视差角(微角秒级)。

总结

三者构成直接的几何关系,只要明确其中两个量,第三个量即可通过数学推导得出。这一原理是天文距离测量的基石之一,尤其在视差法测距中广泛应用。

实际应用计算步骤:

在17世纪,利用地球公转轨道直径(基线)和恒星视差角(( \theta ))计算恒星距离的原理,是天体测量学的一项重大突破。虽然当时的技术无法直接测出恒星视差(直到19世纪才首次成功),但理论框架已由伽利略、惠更斯等人提出。以下是这一方法的详细数学和物理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计算步骤:

一、核心概念与公式

1. 视差法(三角视差法)的基本原理

定义:观测同一颗恒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两端(如相隔半年)的位置变化,其视线方向的夹角称为周年视差角(\( \theta \))。

几何关系:恒星距离(\( d \))、地球轨道半径(基线 \( B \))、视差角(\( \theta \))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满足:

\[

\tan \theta = \frac{B}{d} \quad \Rightarrow \quad d = \frac{B}{\tan \theta} \approx \frac{B}{\theta} \quad (\text{当} \theta \text{很小时,单位为弧度})

\]

若 \( \theta \) 以角秒(″)为单位,则公式转换为:

\[

d = \frac{1}{\theta} \text{ 秒差距(parsec, pc)}

\]

1秒差距 = 恒星视差为1角秒时的距离 ≈ 3.26光年。

2. 参数来源

基线(\( B \)):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1天文单位,AU),约1.496×10? k。实际测量中,基线取轨道直径(2 AU)。

视差角(\( \theta \)):通过望远镜观测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偏移量(需扣除仪器误差和大气干扰)。

二、实际操作中的计算步骤

1. 测量视差角(\( \theta \))

方法:

1. 在时间点\( t_1 \)(如1月1日)和\( t_2 \)(7月1日,相隔半年)分别测量恒星相对于背景遥远天体的位置偏移。

2. 记录两次观测中恒星的角位移(\( 2\theta \)),则单次视差角为 \( \theta \)。

关键工具:

望远镜:放大恒星与背景的微小偏移(如伽利略望远镜分辨率约30″,但实际视差角通常<1″)。

测微器:测量角位移的精密装置(如17世纪后期可达角秒级精度)。

示例:若观测到某恒星半年内偏移1″,则 \( \theta = 0.5″ \)。

2. 计算距离(\( d \))

公式转换:

地球轨道半径 \( B = 1 \text{ AU} \),视差角 \( \theta \) 以弧度为单位时:

\[

d = \frac{B}{\theta} \text{ AU}

\]

若 \( \theta \) 以角秒为单位(1弧度 ≈ ″),则:

\[

d = \frac{}{\theta} \text{ AU} = \frac{1}{\theta} \text{ pc}

\]

代入数据:

对 \( \theta = 0.5″ \) 的恒星:

\[

d = \frac{1}{0.5} = 2 \text{ pc} \approx 6.52 \text{ 光年}

\]

三、17世纪的技术挑战与替代方法

1. 为何无法直接测量恒星视差?

仪器限制:17世纪望远镜角分辨率约30″,而最近恒星(如半人马座α星)视差仅0.76″,无法分辨。

大气扰动:地面观测受大气折射影响,掩盖微小角度变化。

2. 替代方案:间接估算

惠更斯的日地距离估算:

通过观测火星视差(1672年巴黎与法属圭亚那同步观测),结合几何模型计算基线(地球半径)与火星距离,再推导日地距离(AU)。

公式:

\[

d_{\text{火星}} = \frac{B_{\text{地球}}}{\theta_{\text{火星}}} \quad \Rightarrow \quad 1 \text{ AU} \approx d_{\text{火星}} B_{\text{地球}}

\]

牛顿的理论推导: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估算天体距离比例。

四、数学推导示例

1. 小角度近似

当 \( \theta \) 极小(如1″ = 4.85×10??弧度)时,\( \tan \theta \approx \theta \),因此:

\[

d \approx \frac{B}{\theta} = \frac{1 \text{ AU}}{4.85 \tis 10^{6}} \approx \text{ AU} = 1 \text{ pc}

\]

这与现代定义一致。

2. 误差分析

若测量 \( \theta \) 有10%误差(如0.55″而非0.5″),距离误差:

\[

\Delta d = \left| \frac{1}{0.55} \frac{1}{0.5} \right| \approx 0.18 \text{ pc} \quad (\text{约18%})

\]

说明高精度测角对距离计算至关重要。

五、历史意义与现代发展

17世纪贡献:尽管未能直接测出恒星视差,但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几何方法。

现代应用:

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卫星(Gaia)测量恒星视差精度达0.01毫角秒(μas),可测10万光年外的距离。

公式仍沿用 \( d = 1/\theta \)(pc),但需修正相对论效应和星际消光。

总结

17世纪的视差法原理基于简单的三角几何,但受限于技术,天文学家只能通过间接手段(如行星视差)逼近计算。其核心思想——用已知基线(地球轨道)和测量角度推导距离——至今仍是天体测距的黄金标准。这一过程体现了“观测—模型—计算”的科学方法论,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