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座π(π Pegasi):一颗揭示恒星暮年奥秘的G型巨星
在距离地球约105光年的飞马座方向,一颗编号为π Pegasi的黄色恒星正经历着它漫长生命中最剧烈的转变。
这颗被光谱分类为G6III的恒星,已经跨越了主序阶段的平静岁月,正以膨胀的躯体和动荡的内部结构,向天文学家展示中等质量恒星晚期的复杂演化图景。
作为一颗质量约为太阳1.5倍的恒星,飞马座π目前位于红巨星分支(Red Giant Branch)的中期阶段,其核心已经停止了氢燃烧,外壳却以前所未有的速率膨胀,表面温度从年轻时的6000开尔文降至约5200开尔文,而半径却膨胀至太阳的12倍——如果将它放在太阳系中心,其边缘将越过金星轨道。
这颗恒星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正处于从氢壳层燃烧向氦核心燃烧过渡的关键期,其光谱中记录的每一个细微特征,都可能改写我们对恒星晚期能量传输机制的认知。
光谱分类的深层解析:G6III背后的物理叙事
当高分辨率光谱仪对准飞马座π时,其光球层辐射出的光子携带的信息立即揭示了它的演化状态。
的色型分类首先表明它的表面温度与太阳(G2V)相近,但更偏向较冷的G型星序列末端,这从其光谱中减弱的氢线(Hα线宽度仅0.5纳米)和显着增强的金属线(特别是铁峰值元素Fe I在527n处的多重线)可以得到印证。
而III的光度分类则明确宣告它已脱离主序带,进入巨星阶段——这个罗马数字背后隐藏着恒星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绝对星等达到+0.7,比太阳亮50倍,但能量输出主要来自半径膨胀导致的表面积增大,而非表面温度的提升。
更精细的光谱分析揭露出更多异常。
在飞马座π的光谱中,氰基()分子带在421.5n处的异常强化暗示其大气层碳氮比()已发生改变,这是O循环产物被对流带到表面的直接证据。
同时,电离锶(Sr II)在407.7n的谱线强度比标准G型星高出30%,这种重元素的异常富集可能源于中子俘获过程的s-过程(慢中子捕获)在深层发生。
最引人注目的是锂元素的双重线(670.8n)几乎完全消失,log ε(Li)值低于0.5,这与标准恒星演化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在红巨星阶段,对流区已深达曾经的氢燃烧壳层,任何原始锂都已被高温摧毁。
内部结构的剧变:从核心坍缩到外壳膨胀
飞马座π的内部结构正在经历恒星一生中最剧烈的重组。
其核心区域已坍缩至不足太阳半径的1/10,密度高达3000g/3(是太阳核心密度的20倍),温度突破8000万开尔文,但尚未达到氦闪(heliu fsh)所需的1亿开尔文临界点。
这个惰性的氦核心被两个截然不同的燃烧壳层包围:
内侧是温度达3000万开尔文的氢燃烧壳层,以O循环方式将氢转化为氦;
外侧则是温度梯度陡峭的非燃烧区,等离子体处于极度简并状态。
这种洋葱状结构导致能量传输效率骤降,迫使恒星通过膨胀外壳来维持能量平衡。
通过星震学观测,天文学家探测到飞马座π存在两类脉动模式:
长周期(约30天)的g模式(重力模式)和短周期(约8小时)的p模式(压力模式)。
g模式波被限制在外层对流区,其频率图谱显示对流区深度已达恒星半径的60%,远超主序星的典型值;
而p模式则穿透到燃烧壳层附近,其频率分裂现象揭示了核心自转速度比表面快15%的差异。
这些数据共同描绘出一幅动态图像:
核心在引力作用下持续收缩并加速旋转,而外层大气却因角动量守恒以每年约1%的速率减速。
这种内外旋转耦合的效率问题,仍是当前恒星物理学的未解之谜。
大气层的混沌之舞:对流超胞与质量流失
飞马座π的光球层呈现出一幅与主序星截然不同的壮观图景。
其表面重力降至仅log g=2.3(cgs单位),导致大气压不足太阳的1/100,这种低密度环境使得对流运动以超胞(supergranution)形式展开——每个对流元的水平尺度可达恒星周长的1/4(约3000万公里),垂直速度突破10k/s。
高分辨率多普勒成像技术捕捉到这些巨对流结构在恒星表面产生的斑驳温度分布:
较热的上升流区域(约5400K)与较冷的下降流区(约4900K)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温差远超太阳黑子效应。
更剧烈的活动发生在色球层与星冠区域。紫外观测显示,飞马座π的色球在280n(Mg II线)和393n(Ca II K线)波段的辐射强度比太阳高出80倍,暗示存在大规模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