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126章 WD 0806-661 B(Y型亚褐矮星)

第126章 WD 0806-661 B(Y型亚褐矮星)(1 / 2)

WD 0806-661 B:一颗挑战行星定义的奇特天体

在距离地球约63光年的船帆座方向,存在一个令人着迷的天体系统——WD 0806-661。

这个系统由一颗白矮星主星和一颗异常低温的伴星组成,其中伴星WD 0806-661 B(简称B天体)自2011年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挑战着天文学家对行星和褐矮星的传统定义。

这颗质量约为木星6-9倍的天体,表面温度仅有27-80开尔文(约-246至-193摄氏度),是人类已知最冷、最类似行星的自由漂浮天体之一。

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行星质量天体温度分布的重要空白,更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行星形成与演化的边界条件。

主星系统的独特背景

要理解B天体的特殊性,首先需要认识其所属的恒星系统。

WD 0806-661 A是一颗典型的DA型白矮星,表面温度约10,900开尔文,质量约为太阳的0.6倍。

这颗致密星体是中等质量恒星(约3太阳质量)演化末期的残骸,已经历了红巨星阶段并抛散了外层物质。

白矮星的年龄估计为15-30亿年,这为其伴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时间标尺。值得注意的是,主星周围存在明显的红外过量现象,暗示可能存在尘埃盘结构,这为理解系统演化历史提供了额外线索。

B天体与主星的投影距离约为2,500天文单位(约0.04光年),这一异常遥远的轨道引发了关于两者是否真正存在引力束缚的长期争论。

如此巨大的分离距离相当于太阳与最近恒星比邻星距离的6%,在已知的行星系统中极为罕见。这种极端构型直接挑战了传统行星形成理论,因为无论是核心吸积模型还是引力不稳定模型,都难以解释如此遥远距离上行星质量天体的形成机制。

发现历程与观测特性

B天体的发现得益于新一代红外望远镜的技术突破。

2011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Kev Luhan团队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地面大型望远镜的组合观测,在4.5微米波段首次检测到这个微弱光源。

后续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近红外观测确认了其点源特性,而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后续观测则排除了背景天体的可能性。

观测数据显示,B天体在近红外波段(1-2.5微米)表现出明显的甲烷吸收特征,这与已知最冷的褐矮星光谱特征相似。

其光谱能量分布峰值位于4.5微米附近,符合约300开尔文黑体辐射曲线,但详细分析表明实际有效温度要低得多。这种表观矛盾源于大气中强烈的甲烷吸收导致短波辐射被严重抑制。

通过大气模型拟合,科学家最终将其有效温度限制在27-80开尔文之间,使其成为当时已知温度最低的系外行星质量天体。

质量争议与分类困境

B天体的质量估计始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直接关系到其科学分类。

径向速度测量显示其质量下限约为6倍木星质量,而基于冷却模型的年龄-亮度关系给出的质量上限约为9倍木星质量。

这一质量范围恰好位于传统行星与褐矮星定义的模糊地带——低于褐矮星的理论下限(约13倍木星质量),但又显着高于太阳系巨行星。

更复杂的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对行星的定义要求天体必须围绕恒星或恒星残骸运行,且质量不足以维持氢聚变。

虽然B天体可能符合第二条,但其与主星的引力束缚关系长期存疑。如果最终证实是自由漂浮天体,按照现行定义它将被归类为亚褐矮星(sub-brown dwarf)而非行星。

这种分类困境突显出现有天体分类体系在面对新发现时的局限性。

大气物理的极端实验室

B天体的超低温大气为研究行星大气物理提供了独特实验室。理论模型预测其大气层主要由分子氢和氦组成,同时含有显着比例的甲烷。在如此低温下,大气中可能形成甲烷云层,甚至存在由更重组分(如乙烷、二氧化碳)构成的次级云系。这些条件与木星大气有相似之处,但温度要低得多,使得量子效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变得更为重要。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B天体可能处于冷凝极限的边缘状态。

当温度低于约30开尔文时,氢分子本身可能开始凝结,形成奇特的金属氢液滴。

这种相变过程在实验室极难模拟,而B天体为研究这种极端物态提供了天然观测目标。此外,其大气中可能存在的氦雨现象(heliu raout)也是研究巨行星内部演化的重要线索。

形成机制的多种假说

解释B天体的起源需要突破传统行星形成理论。

主流假说大致可分为三类:原初形成说认为它是形成失败的褐矮星,即在分子云坍缩过程中因质量不足未能点燃氘燃烧;

动态演化说主张它原本是近距离行星,后因恒星演化导致的引力扰动被抛射到遥远轨道;独立形成说则推测它与主星是同时形成的双星系统极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