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106章 HD 189567(G2V型主序星)

第106章 HD 189567(G2V型主序星)(1 / 2)

HD :船尾座的神秘太阳系近邻

在距离地球仅72.3光年的船尾座方向,一颗编号为HD 的G2V型主序星正在悄然展开它的宇宙叙事。这颗肉眼不可见(视星等+6.07)的恒星,虽然亮度仅有太阳的72%,却因其独特的行星系统、异常的金属丰度分布以及神秘的恒星活动周期,成为系外行星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准点。不同于典型的类太阳恒星,HD 展现出的多重特殊性质正在重塑我们对恒星-行星共演化的认知框架。

恒星本体的未解之谜

HD 的光谱分析揭示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特征。其表面温度测得为5723±17K,与太阳(5778K)相近,但金属丰度\[Fe/H]=-0.23却明显低于太阳,这意味着它在约76亿年前形成时,所处的星际环境相对贫瘠。然而反常的是,这颗恒星的某些关键元素却显示出与整体金属贫乏不符的富集现象——尤其是α元素(如镁、硅、钛)与铁的比值\[α/Fe]高达+0.12,这意味着它可能诞生于银河系早期恒星形成活跃的区域,经历了超新星爆发产物的集中注入。

更令人费解的是它的自转特性。通过高精度光谱测量,HD 的自转周期被确定为28.4±1.2天,比太阳(25.4天)略慢,但其色球活动指数log(R\_HK)却达到-4.78,显示出异常活跃的磁场活动。这种矛盾可能源自其特殊的内部结构:星震学观测表明该恒星的对流区深度比标准太阳模型预测的深15%,导致其较差自转模式与典型G型星显着不同。2019年ESO的HARPS光谱仪甚至在该恒星的光谱中检测到持续83天的周期性径向速度变化,后被证实源于深层对流引发的重力模式振荡,而非行星信号。

行星系统的奇异架构

2011年,天文学家通过径向速度法在HD 旁发现了它的第一颗系外行星——HD b。这颗行星的质量测定为4.63±0.22地球质量,半径经后续TESS观测约束为1.72±0.08地球半径,密度达到5.17±0.51 g/3,是典型超级地球中密度最高的成员之一。它以14.31天的周期在0.11AU的轨道上运行,接收的恒星辐射通量约为地球的5.7倍。

但真正让HD b与众不同的是其可能的组成。传统的行星形成模型难以解释如此近距离的高密度行星存在——按照现有理论,在如此高温环境下挥发性元素应该早已散逸殆尽。2023年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二次凌日观测给出了突破性发现:该行星在4.5微米波段展现出明显的H?O吸收特征,但同时又检测到强化的硅酸盐发射谱线(9-12μ)。这种看似矛盾的光谱特征最可能的解释是:

```

行星保留了原始富水大气层(约0.1%质量),

但其表面实际由超高压相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如相变橄榄石)构成

```

这种独特的水合岩石行星假说认为,HD b可能经历了特殊的热演化史:早期在雪线外形成冰质行星核,后随原行星盘气体散失而向内迁移,在此过程中表面冰层被压缩转化为高温高压态的含水矿物。数值模拟显示这需要初始水含量达到行星质量的20%,远超太阳系类地行星的典型值。

行星形成环境的遗留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