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SCR 1845(1 / 2)

SCR 1845-6357:红矮星与褐矮星的奇异共舞

1. 发现与系统概述

2003年,美国海军天文台在进行SUPERBLINK自行巡天项目时,在南天的孔雀座方向发现了一个异常快速移动的天体系——SCR 1845-6357。后续观测揭示这是由一颗M8.5型红矮星和一颗T6型褐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距离太阳系仅17.6光年(Gaia DR3最新测量)。

里程碑式的发现过程:

■ 2006年:近红外光谱确认次级天体的T型褐矮星特征

■ 2012年:哈勃空间望远镜首次解析双星角距(1.2角秒)

■ 2018年:ALMA射电观测探测到一氧化碳分子跃迁

■ 2022年:JWST近红外光谱揭示大气层水冰云细节

---

2. 成员星的极端物理特性

2.1 主星:SCR 1845-6357A(M8.5V)

质量:0.09±0.01太阳质量(接近氢燃烧极限)

半径:0.12±0.01太阳半径

光度:仅太阳的0.0006%(主要在红外波段)

自转:周期长达150天(远超同类红矮星)

磁场:偶极场强约2千高斯

2.2 伴星:SCR 1845-6357B(T6)

质量:48±6木星质量(精确测定得益于双星动力学)

有效温度:950±50K(已知最冷的双星系统成员)

光谱特征:

? 强烈的水蒸气吸收带(1.4-1.9微米)

? 甲烷主导的3.3微米吸收

? 一氧化碳异常持续存在

2.3 轨道动力学

半长轴:4.1±0.3天文单位(约620亿公里)

偏心率:0.12±0.04(近圆形轨道)

周期:98.7±5.3年

相对速度:12.3±0.8 k/s

---

3. 大气物理的突破性发现

3.1 褐矮星的云层结构

JWST在2023年的观测揭示了前所未见的细节:

■ 上层:硫化氢(H?S)冰晶云(压力≈0.3巴)

■ 中层:水冰与水蒸气混合层(最厚可达100k)

■ 深层:预期存在钠/钾云但未被证实

3.2 化学组成异常

与标准褐矮星模型相比的重大偏离:

→ 持续的一氧化碳(CO)超出预期10倍

→ 甲烷(CH?)丰度仅为理论值1/5

→ 磷化氢(PH?)的意外存在

3.3 能量平衡之谜

辐射测量显示:

◇ 红外超量:可能来自深层热源

◇ 射电爆发:偶发的非热辐射

◇ 理论预测与实际温差达80K

---

4. 形成与演化挑战

4.1 质量比反常

这对双星的质量比达540:1,挑战了分子云分裂理论:

◆ 原初星云如何形成如此悬殊的质量分配?

◆ 是否经历过剧烈的质量迁移?

4.2 金属丰度特殊性

\[Fe/H]=+0.2的高金属量:

? 可能捕获更多星际尘埃促进褐矮星形成

? 影响云层凝聚温度与化学平衡

4.3 年龄争议

锂丰度与运动学年龄指标矛盾:

★ 锂耗尽暗示年龄>50亿年

★ 空间运动关联年轻星协(<10亿年)

---

5. 观测技术革新

5.1 自适应光学突破

双星分离仅1.2角秒(相当于地球上看月球上两栋相隔220米的建筑):

? VLT的SPHERE实现衍射极限成像

? 凯克望远镜激光导星系统追踪轨道运动

5.2 多信使观测

■ 射电(ALMA):探测CO分子转动线

■ 红外(JWST):解析大气吸收特征

■ X射线(钱德拉):上限约束耀斑活动

5.3 未来仪器需求

需要:

→ 0.01角秒级红外干涉(如LIFE任务)

→ 亚/s视向速度精度(TMT/H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