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带着一丝清爽,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的工作室里,恒温恒湿系统将环境精准控制在20c、湿度50%。一张特制的防静电修复台上,铺着柔软的羊毛毡,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缠枝莲纹瓷瓶正静静放置其上——这是妖妖此次北上的修复目标,也是她“古董修复师”马甲迈向国家级认可的关键一步。
“苏小姐,这瓷瓶1956年入藏故宫,2010年之前一直在常设展厅展出,后来因为釉面出现剥落风险,才转入库房保存。”故宫文物修复中心的李主任拿着放大镜,轻轻拂过瓷瓶瓶口,“你看这里,瓶口外侧有3处米粒大小的釉层剥落,瓶身缠枝莲纹的花瓣处,还有5处珐琅彩发色暗沉,用普通清洁剂擦拭后也没改善,老专家们都担心修复时会破坏原有的釉彩层。”
妖妖点点头,戴上无菌手套,指尖轻轻搭在瓷瓶的釉面上。淡蓝色的灵气顺着指尖缓缓渗入,像细密的水流般游走在釉层与胎体之间——她能清晰感应到,釉面剥落的根源是“胎釉结合层”因长期环境湿度变化出现微小裂隙,导致釉层与胎体的附着力下降;而珐琅彩暗沉,则是因为表面附着了一层0.01毫米厚的灰尘与氧化混合物,这些混合物渗入了珐琅彩的微小孔隙中,普通清洁剂无法彻底清除。
“李主任,我有修复方案了。”妖妖收回手,语气笃定,“分三步来:第一步用灵气加固胎釉结合层,防止修复过程中出现新的剥落;第二步用特制清洁剂清除珐琅彩表面的氧化层;第三步用故宫提供的珐琅彩颜料,配合灵气修复剥落处,保证颜色和质感与原釉面一致。”
李主任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灵气加固?这方法我们之前没试过,会不会对瓷瓶有影响?”
“您放心,我会控制灵气的强度,只作用于胎釉结合层,不会损伤原有的釉彩和胎体。”妖妖拿出之前修复汉代青铜鼎的案例照片,“之前修复傅家的汉代青铜鼎时,我用同样的方法加固过铜锈层,后来经过文物鉴定机构检测,没有任何损伤,还增强了铜锈的稳定性。”
李主任看着照片上清晰的修复前后对比,最终点了点头:“好,我们相信你,需要什么工具尽管提。”
修复工作正式开始。妖妖让助手小张准备好特制的羊毛刷、显微镜和故宫提供的珐琅彩颜料,自己则端坐在修复台前,双手轻轻握住瓷瓶两侧。淡蓝色的灵气从掌心缓缓释放,像一层无形的保护膜包裹住瓷瓶——灵气精准地渗入胎釉结合层的裂隙中,像“粘合剂”般填补空隙,同时激活结合层的分子活性,增强釉层与胎体的附着力。
她的眼神专注而平静,指尖随着灵气的流动微微调整力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小张在旁边拿着显微镜观察,惊讶地发现:原本肉眼可见的胎釉裂隙,在灵气的作用下正慢慢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釉面变得比之前更加平整。
“太神奇了!”小张忍不住压低声音,“苏总监,这灵气就像有生命一样,知道该往哪里去。”
妖妖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这是她多年修炼灵气的结果,能精准控制灵气的流向和强度,让每一丝灵气都用在刀刃上。
第一步加固工作持续了两个小时。完成后,妖妖拿出特制的清洁剂——这是她根据傅家古方调配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皂角提取物、珍珠粉和少量灵气水,既能清除氧化层,又不会损伤珐琅彩。她用羊毛刷蘸取少量清洁剂,轻轻擦拭瓷瓶表面暗沉的珐琅彩,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
清洁剂在灵气的辅助下,慢慢渗透进珐琅彩的孔隙中,将氧化混合物一点点剥离。小张拿着显微镜观察,看到暗沉的珐琅彩逐渐恢复鲜亮,缠枝莲纹的花瓣从之前的暗粉色,变成了温润的胭脂红,颜色饱满却不刺眼,与旁边未受损的釉彩完美衔接。
“颜色出来了!和原釉面一模一样!”小张激动地说。
最后一步是修复釉层剥落处。妖妖将故宫提供的珐琅彩颜料挤在调色盘里,加入少量灵气水稀释,用细如发丝的狼毫笔蘸取颜料,轻轻点在瓶口的剥落处。她的手稳得像磐石,每一笔都精准地控制颜料的用量,配合灵气将颜料与原釉面融合——灵气能让颜料分子与原釉层的分子紧密结合,避免出现色差和接口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