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爱你就在今生 > 第21章 发现其他案例

第21章 发现其他案例(1 / 2)

“心渊研究与援助中心”(ARAc)的成立,如同在寂静的深潭中投入了一颗精心雕琢的石子,它所激起的涟漪,并未立刻转化为惊涛骇浪,而是以一种更缓慢、更深远的方式,向着未知的领域扩散。园区内,由周振雄牵头组建的、汇聚了国内外多位对意识科学前沿抱有开放态度的顶尖学者的研究团队,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他们的首要任务,并非急切地对姚浏进行新一轮的测试,而是系统地梳理、验证和分析姚浏过往所有的案例数据,包括赵志远方面提供的部分脱敏资料,试图从中提炼出这种“超常感知能力”的可量化特征与能量模型。

姚浏和木曲儿的生活,也因此进入了一种相对规律,却依旧被无形边界所框定的新阶段。他们每周会固定前往ARAc一至两次,姚浏会配合进行一些非侵入性的基础监测,比如在高度放松状态下记录其脑波、心率变异性和周围生物场的微弱变化,并与那块作为源头的陨石碎片能量场进行比对。更多的时候,他则是作为“顾问”,与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哲学层面的探讨,分享他能力运作时的主观体验、那些记忆混淆带来的困扰,以及中东事件后如影随形的道德重负。

在这个过程中,姚浏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理性审视而非猎奇窥探的尊重。这些科学家们,眼中闪烁着的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敬畏,而非功利性的贪婪。他们认真记录他的每一句话,试图理解那“心湖”、“映照”、“情绪噪音”等隐喻背后可能对应的神经机制或物理原理。这种环境,让他紧绷的神经得以稍稍放松,甚至开始尝试用更精确的语言,去描述那原本只可意会的内在世界。

与此同时,ARAc依托其非营利、保密的性质,以及周振雄、苏雨在学术界和特定圈层的影响力,开始谨慎地向外界传递其存在与宗旨。信息通过加密的学术网络、小范围的研讨会以及高度筛选的私人渠道流通,旨在寻找和吸引那些可能拥有类似微弱或不稳定“异常感知”,并因此陷入困惑、痛苦乃至被社会排斥的个体。

起初,回应寥寥,如同石沉大海。世界太大,类似的案例太过罕见且分散,更多可能被归为精神疾病、巧合或纯粹的想象。

转机,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雨的黄昏。ARAc加密数据库收到了一份来自北欧的、经过重重验证的匿名求助信息。求助者是一位名叫“艾莉娅”的年轻女性(化名),她在信息中描述了自己一种无法解释的“共感”能力——当她接触到某些承载着强烈情感的古老物品(尤其是家族传承的饰物)时,会短暂地、不受控制地“看到”或“感受到”与物品相关者的某些强烈情绪片段或模糊场景。这种能力时灵时不灵,且常常伴随着剧烈的偏头痛和短暂的意识恍惚,让她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被当地医生诊断为“严重的焦虑症伴随解离性症状”。

ARAc的研究团队如获至宝,在严格保密和取得艾莉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加密视频与她进行了首次接触。姚浏和木曲儿也坐在了监控屏幕前。画面中的艾莉娅脸色苍白,眼神怯懦,带着浓重的黑眼圈,她小心翼翼地展示了一枚她曾祖母传下来的银质胸针,并描述了触摸它时,偶尔会感受到的、一种混合着战争离别悲伤与坚韧等待的复杂情绪。

研究人员引导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认知测试和情绪评估。当艾莉娅在视频那头,因为一次突然的情绪回溯而痛苦地按住太阳穴,身体微微蜷缩时,姚浏放在膝盖上的手,几不可察地握紧了。他太熟悉那种表情了,那是被不受控制的内在感知突然袭击后的无助与生理性不适。虽然艾莉娅的能力远比他微弱和局限,但其本质,何其相似!

“很像……但很弱,”姚浏低声对身旁的木曲儿说,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找到“同类”的微妙触动,也有对对方承受痛苦的感同身受,“像……隔着厚厚的、起雾的玻璃看烛火,光影模糊,但温度……能感觉到一点。”

木曲儿紧紧握住他的手,她能感觉到姚浏身体细微的颤抖。她知道,艾莉娅的出现,证实了他们并非宇宙中孤独的异类,但也同时意味着,世界上还散布着其他正在默默承受类似痛苦的人。

ARAc迅速与艾莉娅建立了稳定的支持联系,为她提供了专业的心理疏导,并远程指导她进行一些基础的冥想和情绪 groundg (锚定)练习,帮助她应对能力的突然发作。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艾莉娅在后续的通讯中表示,仅仅是“被理解”、“被认真对待”而非直接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就已经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安慰和希望。

艾莉娅的案例,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隐秘的大门。此后,陆陆续续,又有几份经过筛选的求助信息,从世界不同角落汇入ARAc。

有一位住在南美雨林边缘小镇的中年土着草药师,能够极其模糊地感知到特定植物的“情绪”或“状态”(比如是否健康、饱含水分或濒临枯萎),这种能力世代相传,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变得愈发不稳定,且被外人视为巫术。

一位东欧国家的前矿业工程师,在一次严重的矿井塌方事故中被困数日后获救,此后开始出现诡异的幻听,能“听到”地下深处特定岩层结构所发出的、一种极其低频的、仿佛呻吟般的“声音”,这让他无法再从事本行,生活陷入困顿。

还有一个更令人心碎的案例,来自国内一个偏远山村的小男孩,他偶尔能“看到”即将去世的亲人身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灰白色的“光晕”。这种无法解释的“预见”带给家人巨大的恐慌,也让孩子自己被孤立,被称为“不祥之人”。

每一个案例,都像一块破碎的、棱角分明的拼图,呈现出与姚浏能力或相似或迥异的侧面。有的与物品相关,有的与环境共鸣,有的则涉及生命的微妙状态。它们的共同点是:微弱、不稳定、无法自主控制,且给承载者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困扰与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