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说话突破(1 / 2)

公开验证直播的成功,如同在团队周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由公众理解与支持构成的屏障,有效地抵御了外界的恶意与喧嚣。医院门口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网络上的舆论主流也被“加油”、“祝福”和“奇迹”等温暖的词汇所占据。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将全部精力重新集中到姚浏那漫长而艰辛的康复之路上。

意识的稳定回归、bcI沟通的日益顺畅、以及肢体自主控制的点滴进步,如同几股逐渐汇合的溪流,滋养着一个更大的期盼——声音的回归。对于姚浏而言,能够再次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功能的恢复,更是他重新完整地、毫无隔阂地与世界、与木曲儿连接的象征,是夺回“自我”主权最关键的一步。

然而,语言功能的恢复,其难度远超之前的任何一项挑战。长达五年的沉寂,不仅让他的声带、口腔肌肉、呼吸控制等发音器官出现了严重的废用性萎缩和功能失调,更在于那复杂无比、需要大脑语言中枢、运动皮层、呼吸系统精密配合的神经通路重建。这比移动一根手指,要复杂和精细千百倍。

语言康复师是一位极有耐心的中年女性,姓林。她的课程,安排在每天上午,姚浏精力相对充沛的时候。康复室里有一面巨大的镜子,方便姚浏观察自己的口型。

课程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林治疗师会用手轻轻按摩他的面部、颈部和喉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激活。“姚先生,放松,感受我的手,这里是颧肌,这里是口轮匝肌……对,试着微微鼓一下气,不是用喉咙,是用腹部,感受横膈膜……”

姚浏努力地配合着,但他的控制力极其微弱。试图鼓气,可能只换来胸腔一丝难以察觉的起伏;试图动动嘴角,可能只是眼睑不受控制地眨动。 frtration(挫败感)常常如同阴云般笼罩着他。bcI成了他宣泄这种情绪的出口,他有时会拼出:“笨…拙”、“无…用”、“累”。

木曲儿始终陪伴在侧。她坐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当林治疗师指导时,她会跟着默默地模仿口型,仿佛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你看,并不难,我们一起”。当他因挫败而灰心时,她会走上前,用温热的毛巾擦拭他额角的汗水,轻声说:“一点都不笨拙,你知道吗?你刚才的嘴角,比昨天多动了一毫米呢!林老师说的,康复就是以毫米为单位前进的。”

她的鼓励,细致入微,总能精准地找到他哪怕最微小的进步,并将其放大成值得庆祝的星辰。她不再仅仅是他情感的支柱,更成了他康复路上最敏锐的观察者和最坚定的啦啦队长。

进展缓慢得如同冰川移动。经过数周的努力,姚浏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呼吸的深浅,能够微微张开、闭合嘴唇,能够尝试发出一些气息音,比如无声的“哈”、“呵”。这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

接下来是元音练习。林治疗师让他看着镜子,模仿她的口型。

“a——”(啊)

姚浏努力地张开嘴,喉咙里发出嘶哑的、不成调的气息摩擦声,像是破旧风箱的呻吟。

“o——”(喔)

他的嘴唇试图拢圆,却显得有些僵硬,发出的声音微弱而扭曲。

“i——”(衣)

这个音需要面部更多肌肉的配合,他努力着,眉头紧锁,整张脸都因为用力而微微扭曲,最终只发出一声短促的、类似呜咽的气音。

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精力消耗和神经的紧张。汗水常常浸湿他的鬓角,结束后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才能缓过来。木曲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从不将心疼表露在脸上,始终用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可以,我一直都知道。”

除了生理上的训练,温教授和张大师也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辅助。温教授会在VR环境中,设置一些需要他尝试发声(哪怕只是气息)才能触发的互动环节,将发音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张大师则偶尔会在他训练时,在一旁静坐,引导一种平和的气息流动,帮助他放松那些因长期紧张而僵硬的经络,虽然效果玄妙,但姚浏确实表示(通过bcI)感觉“喉…咙…松…了…点”。

转机,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康复室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消毒水和精油的混合气息。姚浏刚刚完成一组口型模仿训练,显得有些疲惫,正靠在椅背上闭目休息。木曲儿坐在他身边的小凳上,握着他的一只手,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地在他手背上画着圈,低声哼唱着一首旋律轻柔、他们两人都异常熟悉的旧日情歌。那是姚浏曾经在一个夏夜,在蓝月湖畔,抱着吉他为她弹唱过的曲子。

她的声音很低,很轻,如同梦呓,充满了缱绻的柔情。她没有期待任何回应,这只是她习惯性的、与他分享回忆和情感的方式。

唱着唱着,她忽然感觉到,姚浏握着她的那只手,微微收紧了一些。

她立刻停止了哼唱,抬起头,看向他。他依旧闭着眼睛,但眉头不再紧锁,呼吸的节奏似乎发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变化,变得……更加深长,更加有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