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调整了研究方向。魂体连接的尝试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神经修复和创伤疗愈。这是一个更加缓慢、更加精细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确度。
医学团队设计了一套神经刺激方案,针对性地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张大师则开发了能量疗愈技术,处理能量层面的创伤记忆。木曲儿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她不仅是姚浏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现在还是神经修复过程中的“导航仪”,通过他们的连接引导修复过程。
修复过程充满了挑战。每一次神经刺激都可能触发轻微的排斥反应,每一次能量疗愈都可能唤醒痛苦的记忆。进展缓慢而艰难,有些日子甚至感觉是在倒退。
一天深夜,木曲儿在修复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特别强烈的共享体验。她直接感受到了姚浏死亡那一刻的全部恐惧和痛苦,那种体验如此真实,让她几乎无法区分那是姚浏的记忆还是她自己的经历。
“我看到了...”她在体验结束后颤抖着说,“水下的黑暗,无法呼吸的窒息感,还有...还有那种分离的剧痛。”
这次共享虽然痛苦,却带来了重要的突破。木曲儿能够精确描述那些创伤记忆在能量层面的“位置”和“形状”,为张大师的能量疗愈提供了精准的标的。
随着修复的进行,姚浏的状态开始出现微妙但明确的好转。他的能量体逐渐恢复稳定,神经监测显示受损通路的活动在改善。最令人鼓舞的是,当团队进行小规模的连接测试时,排斥反应的强度明显减弱。
满月之夜,团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姚浏的神经通路修复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创伤记忆的能量印记也明显淡化。
“我们准备好再次尝试连接了吗?”姚教授谨慎地问。
木曲儿通过与姚浏的深度连接感知了一会儿,然后摇头:“还没有。创伤的烙印虽然淡了,但还没有完全消失。我们需要更多时间。”
这种谨慎的态度得到了监督委员会的赞赏。伦理学家王教授指出:“尊重患者的节奏,不强行突破自然的防护机制,这是医学伦理的精髓。”
修复工作继续着,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在这个过程中,木曲儿和姚浏的连接不仅完全恢复,还达到了新的深度。他们学会了在共享体验时保持适当的界限,避免过度卷入对方的创伤记忆。
一天清晨,当木曲儿像往常一样开始当天的修复工作时,她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姚浏的能量体主动引导她的意识,指向一个尚未完全愈合的创伤区域,仿佛在说:“这里,还需要一点点疗愈。”
这种主动参与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姚浏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而是成为了疗愈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随着最后一块创伤印记的淡化,木曲儿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完整感。通过他们的共享感知,她能够确认:排斥反应的根源已经被彻底解决。
“我们准备好了,”她向团队宣布,眼中闪烁着信心的光芒,“这一次,不会再有任何排斥。”
团队谨慎地计划着第二次连接尝试。基于第一次的经验,他们设计了更加温和的连接方案,在每个阶段都设置了充分的安全边界。
当第二次连接尝试开始时,气氛比第一次更加庄重而平静。木曲儿和姚浏通过他们深厚的连接,协调着能量的流动。这一次,没有排斥,没有抵抗,只有自然而顺畅的融合。
监测设备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能量体与物理身体建立了完美稳定的连接,脑电波显示出协调的意识活动,生理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当连接度达到100%时,姚浏的眼睛缓缓睁开,目光清澈而聚焦。他的嘴唇微微颤动,然后发出了清晰的声音:
“曲儿...我回来了。”
这一刻,四年来的坚持、信念和爱,终于绽放出了最美丽的花朵。在创伤的烙印被治愈的地方,新生的希望正在萌芽,指向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