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听到小曼的解释,都笑得合不拢嘴。
“瞅瞅,你们都瞅瞅,沈知青这可真把老杨家人当自己家人了,难怪人家有出息呢,这可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事。”
“可不咋的,都说沈知青命好,可你们没看见他刚来咱村的时候就粘着小曼吗?你们得佩服他的眼光,人家就是看好咱小曼了。”
“小曼找了沈知青,也是小曼的福气,你们没听李大牛子家人怎么说沈知青的吗?沈知青在港岛挣了老鼻子钱了,人家是真有能耐。”
小曼听着村民们的议论,要不是担心孩子冻坏了,她是真不想走。
她现在也走了不少地方了,要说会夸人的,还得是“棒槌沟”这些老娘们。
这时候杨耀慧已经把煜坤抱在怀里了,她看着孩子脸蛋冻得通红,心疼地不停往他脸上吹热气。
“哎哟喂,可不能把我乖孙冻坏了,走,姑奶奶抱你回家去。”
村民们见杨耀慧抱着煜坤要先走,都给她让出道来,还一个劲催促小曼抱着思瑶也赶紧回家。
杨耀慧和小曼抱着孩子离开了村口的老榆树,几个跟小曼家关系不错的婶子大娘跟在她们身后也走了。
小曼的爷爷奶奶见小曼她们走了,就赶紧跟老伙计、老姐妹们告辞,招呼杨耀武和大全子拎上东西回家。
爷爷家的老房子几年前就扒倒重建了,重新建的房子是按京城四合院的样式盖的,钱是小曼出的,杨耀武在家找人施工建造的。
他们家的房子在“棒槌沟”是最好、最大的。
房子建好后,杨耀武两口子就搬过去住了,杨耀慧也跟着搬了进去。
让他们都搬过去住,是老爷子的要求。
他说这处院子就是杨家的祖宅,他们家子女在外面的,回“棒槌沟”总得有住的地方,房子一定要建得大,房间也一定要多。
只是这处大院子建好了,他一直没回来过。今年让孩子们都回“棒槌沟”过年,也是想回来看看新房子。
房子建得确实不错,老爷子把杨耀武好好夸了一顿,顺便也夸了杨耀慧几句。
新房子里都装了暖气,每间屋子都暖暖和和的。小曼和杨耀慧进屋就赶紧给煜坤和思瑶搓手搓脸,她们俩真担心把俩孩子冻坏了。
跟着他们来家里的村民,岁数大的去了老爷子屋里,婶子、大娘们都去了小曼的屋子。
偌大的院子里热热闹闹的,说话声不断传到院子外面。
院子外面还有不少村民,天冷了没什么农活可干,串门唠嗑是他们每天必做的事。
今天老杨家人回来了,就这事儿,他们到晚上睡觉前都有得唠。
“棒槌沟”村民的房子几乎都扒倒重建了,除了小翠她妈家和二路子家还是原来的土坯房,其余人家都换成了砖瓦房。
村民们如今种的粮食少了,家家户户现在都种人参。
江岔县种人参的不光是“棒槌沟”,全县97%的乡村都种人参,现在全县差不多有300个参场。
“棒槌沟”种人参的土壤是全县最好的,这里种植的人参都打上了“棒槌沟”的印记,收购价格比其他乡村种植的人参都高。
现在全县最富裕的村子就是“棒槌沟”,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是万元户。当然也有穷的,不过在“棒槌沟”能穷下来的人家,基本上都是全家都懒得出奇的那种。
比如二路子家,还有小翠她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