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大洼地” 的居民里,青壮年男人并不少。
沈卫东接到蔡伟辉的电话后,立刻就想到了把工地上杂工的活儿承包给他们。
当沈卫东把这个想法跟蔡伟辉说完后,蔡伟辉思索片刻,便答应了。
他可不是去内地建筑公司的工地上打工,现在他也算个包工头了。
回到观塘彩霞邨公屋,蔡伟辉立刻把 “福利社” 的核心成员召集到自己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
可蔡伟辉口中的这个 “好消息”,并没有让那几名核心成员高兴起来 —— 因为 “大洼地” 居民的心早就散了,想再重新凝聚到一起,几乎不可能。
以前大家能凝聚在一起,全是因为有利可图;现在不一样了,那些能赚钱的生意做不了,让他们去工地上打工,都是出苦力的活儿,谁会愿意去呢?
蔡伟辉知道说服居民们很难,但他有信心 —— 因为他们不是简单去打工,而是承包了整个大工地的杂活,也算是接了个承包工程。
居民们出力干活能赚薪水,等工程结束了,要是赚了钱,还会按照每户居民的出力多少来分红。
蔡伟辉把这里面的利害关系跟大家一讲,众人的态度才稍有转变。
接下来的几天,蔡伟辉挨家挨户去劝说,不仅承诺会保障大家的权益,还说会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予额外奖励。
慢慢地,一些年轻人开始动摇了 —— 他们觉得与其在外面混日子,不如来工地上赚点实在钱;一些老人也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或许能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
终于,在蔡伟辉的努力下,有不少居民愿意加入进来。
之后,蔡伟辉带着这些居民来到工地,跟孙总做了对接。
当 “大洼地” 的居民们重新踏回这片曾经生活的土地,看着眼前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 “东大广场” 工地,心里满是复杂感触 —— 有对旧日生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日子的盼头。
沈卫东每次来工地巡查,蔡伟辉总会主动凑到跟前,跟他聊上几句。
“辉叔,你用不着天天守在工地,” 沈卫东看着蔡伟辉鬓角的白发,语气里满是关心,“年龄大了要多注意身体,可别学孙总那样连轴转 —— 他是为了赶施工进度、完成任务,才不得不拼,你犯不着这么辛苦。”
蔡伟辉听了,笑着摆了摆手解释道:“沈先生,我其实跟孙总一样,心里都装着这工程的压力。虽说我们干的是杂活,可也是整个工程里缺不得的部分。我帮不上啥技术上的忙,但只要我在这儿站着,我们‘大洼地’来的这些人就会踏实干活,绝不会给工地添乱子。”
沈卫东心里也清楚,蔡伟辉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大洼地” 居民确实不是 “良善之辈”,没人盯着,难保不会出些岔子,蔡伟辉天天守在工地,反倒能让他少些顾虑。
又在工地待了约莫半个钟头,沈卫东看了眼手表,便准备离开。孙总连忙跟蔡伟辉一起,陪着他往工地门口走,直到看着沈卫东坐进车里,车子缓缓驶离,两人才转身返回工地。
沈卫东回到港湾中心大厦的办公室,刚在办公桌后坐下,秘书就敲门进来:“沈总,食品公司的黄总来了,正在外面等您。”
黄志林没等秘书说完,已经笑呵呵地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