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作者准备在三十五万字时做“书名测”,做“书名测”需要给这本书起五个名字。作者自己想了五个名字:
1. 《我在棒槌沟下乡的那些年》
2. 《下乡知青沈卫东》
3. 《亲娘逼我下乡,我到乡下做赘婿》
4. 《说我媳妇是寡妇,他们胡说》
5. 《我下乡时,遇到的那些奇葩事》
这些名字是作者费了不少脑细胞想出来的,阅读本书的朋友们帮着看看行不行。
要是觉得作者名字起得不妥,帮作者起几个好听,还能吸引人的名字,好名字作者一定将会采纳。
“书名测”对作者很重要,想让这本书有个好成绩,好书名是必不可少的,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在此作者先说声谢谢!
——以下正文阅读——
三叔老家在冀省长平县一个以沈姓为主的村子。
三叔的爷爷是村里沈氏家族的族长,沈卫东的父亲也出自这个村子,但他和三叔家已经出了五服。
沈卫东的父亲父母死得早,是三叔的爷爷把他接到家里抚养长大的。
十六岁时,沈卫东的父亲参军离开了村子,退伍后被分配到鲁省龙城棉纺厂当工人。
不管是在部队当兵,还是在棉纺厂当工人,他始终和三叔家保持着书信往来。
也正因如此,三叔的父亲在无奈之下,让三叔去鲁省投奔沈卫东的父亲。
沈卫东的父亲和三叔家虽说是出了五服的亲戚,但他是在三叔爷爷家长大的,这养育之恩让他一直想报答。
三叔一家受难时,他只是个普通工人,想报恩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直到三叔来到龙城,沈卫东的父亲四处托关系,才把三叔安排到街道废品站做了临时工。
沈卫东的父亲在世时,总是想方设法照顾三叔的生活,废品站成了三叔的避风港。
前年三叔的父亲通过官方文件公开平反,恢复了政治名誉,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并恢复了职务。
但他在十几年的“牛棚”生活里,身体彻底垮了……
三叔说完自己的事,两人也吃完饭了。
临分别时,三叔让沈卫东周末去他家认认门,见见他父亲。
三叔把沈卫东当自己孩子,说以后他家就是沈卫东的家。
沈卫东答应三叔,周末一定过去。
回到寝室,寝室内只有韩建国一个人在。
沈卫东不想理他,又因跟三叔喝了点酒,脑袋有些发晕,想躺一会儿,便爬上床,打算睡一觉。
眼睛刚闭上,他的意识就被拉进了小房子内。
沈卫东惊喜地发现,小房子里有了很大变化。
房子里的小窗户打开了,窗户里面是另一个“奇幻空间”。
之所以觉得窗户里面的空间“奇幻”,是因为这个不大的房间,看起来像个供销社。
靠墙一侧,摆放着一排他从未见过的精美货架,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包装精美、十分诱人的食品。
货架旁还放着一台红色铁皮柜,柜门是玻璃材质的,柜子里被一层层隔板隔开,每层隔板上都整齐摆放着一瓶瓶颜色好看的饮品(沈卫东不确定是不是汽水)。
房间里灯光异常明亮,沈卫东能清楚地看清里面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