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去TMD赵光义(1 / 2)

...

此番北上,赵浔从军亲征。

果然有了天子坐镇,大宋将卒都老实许多,按部就班攻城掠地。

“这宋军,真是宋军吗?”

“怎么感觉这侵略性和积极性,和秦军一样猛?”

从赵浔上次经历的剧本中,每个不同朝代的军事氛围都有很明显的不同。

当然,氛围和积极性都是后期可以调整。但是当赵浔第一次在岳飞传中走入军营时,原本应当热闹火热,活力四射的军营,实则阴沉一片。

并非南宋士兵不愿战不敢战。

那是大环境的问题,自北宋始,先为辽欺辱百年,后为金攻伐。

国内奸臣当道,朝廷庸君当政。

整个国家都肉眼可见的消沉,在走下坡路,即便是有十分力,也只能打出五分。

因而,当初赵浔第一时间便是试图改变环境,可这并非一朝一夕见成效。

无奈只得兵行险招,身为天子不惜以身试险,为的就是以自身为星火,点燃华夏百姓心中的熊熊烈火。

好在结果是好的,赵浔成功了。

而身处当前军营,借用校长的一句话,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正在眼前。

赵浔不理解这样的宋军是怎么输的?

可很快赵浔就发现了不对劲。

俗话说得好,大军出征,粮草先行。

特么的粮草呢?

“召李继隆、崔彦进二人来见朕。”

“末将,参见官家。”

很快在前方领兵的李继隆二人便骑马赶到,两人要下马行礼,却被赵浔制止:“不必如此,在马上交谈就是。”

“官家,此番唤我二人所来何事。”

军中简礼,也为了防止队伍出现混乱,为了尽快缩短时间,李继隆开口便直接询问。

“粮草呢?”

“大军出征,粮草先行。”

“粮草置于何处?”

“粮草?”

说到粮草,李继隆和崔彦进二人皆面露难色,这一问到两人心里去了。

宋传自五代十国,军中太过娇纵,赵匡胤上位正是因为如此,而赵氏上位后,尤其是赵光义上位后。

立刻便做出了崇文抑武的大方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再发生一次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

因而,此时大宋赵光义有意识的让文官的话语权更强,但此时开国功臣仍在,效果不明显。

除此之外,便是粮草。

赵光义不愿给予武官在外的自行补给之权,因而粮草的押运从军队自行派人,到如今的地方官吏负责。

以至于,粮草供应或许勉强够用,但并不协调,极易被断粮道。

毕竟地方官吏,有几人是上战场打过仗的?

武力值低下就不说了,胆量和经验一个没有。唯一的好处就是,便于赵光义随时掌控粮草供应,以掣肘前线统兵大将。

上次北伐,以及这次雍熙北伐。

失败的原因,都与此密不可分。

而军中众将也早就有怨言,奈何赵光义抑制武将的决心强烈,谁提就干谁。

以至于,当前军中无人敢言。

当赵浔主动问起时,两人面面相觑,不敢轻易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