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洪流的边缘,沈怀安如同怒海中的礁石,承受着分流的疯狂冲击。林晚晚在远方构筑的“心之壁垒”为他分担了绝大部分压力,但他依旧能感觉到自我的边界在模糊,无数混乱的意念像锉刀一样刮擦着他的理智。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无尽的痛苦与狂怒吞噬时,胸前的两枚芯片骤然变得滚烫,一股截然不同的、沉静而悲怆的意念流,如同深埋地底的清泉,逆着浑浊的洪流,涌入他的意识。
是父亲沈默!
不是声音,不是影像,而是他留在芯片最深处的、关于“种子”最初也是最纯粹的设计理念,以及他最终选择对抗、选择牺牲的全部心路历程。
沈怀安“看”到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灵魂:
年轻的沈默与陈静,在洒满阳光的实验室里,对着复杂的图纸激烈讨论,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他们构想的“种子”,并非枷锁,而是一座桥梁,旨在连接孤立的意识,分享知识与情感,治愈精神的创伤,让人类真正理解彼此。
他“听”到了父亲在发现马克·索伦试图将“桥梁”变为“牢笼”时的痛苦挣扎,那份对挚友走入歧途的失望,对理想被扭曲的愤怒,以及……那份深沉的、无法言说的愧疚——因为他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
最终,是沈默毅然决然将自己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实验体,植入未完成的“镜像火种”,用自己的意识和生命去解析、去对抗被污染的“种子”,并为此付出了永恒的沉睡,只为给未来留下一线生机。
“怀安……”
一个疲惫却温柔到极点的意念,轻轻拂过他的灵魂,带着无尽的歉意与期盼。
“力量……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引导……如同水……润泽而非摧毁……”
“解开它……而非斩断……”
刹那间,沈怀安明白了。
他一直以来对抗“种子”的方式,潜意识里依旧带着“对抗”与“摧毁”的念头。但父亲和陈静最初的理想,索伦扭曲的核心,以及“镜像火种”真正的精髓,从来都不是毁灭。
是连接,是理解,是引导。
索伦强行将亿万意识捆绑、融合,用他自己的扭曲意志作为粘合剂,制造了这个庞大而痛苦的意识聚合体。这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一场精神上的暴力镇压。
要瓦解它,不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去对撞、去摧毁那亿万被绑架的灵魂。需要的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找到那强行粘合的“节点”——索伦自身那已然扭曲、却作为核心支撑的意志——然后,像解开一个死结,像疏导淤塞的河道,引导那被压抑的洪流,回归它们本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