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铁证如山(1 / 2)

苏家书房内的气氛,在等待中凝固得如同坚冰。三天,短短七十二小时,对于苏擎天父子三人而言,却漫长得如同三个世纪。桌上的烟灰缸早已不堪重负,空气中弥漫的烟雾浓得几乎化不开,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焦灼的味道。

苏建国几乎无法安坐,他时而起身在书房内踱步,厚重的军靴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时而又停在窗前,望着院中凋零的冬青,眼神却没有焦点。苏建军则一直伏在书桌的另一头,面前摊开着各种技术图纸和外文资料,试图用繁复的计算和数据来麻痹自己紧绷的神经,但不时抬起手腕看表的动作,暴露了他内心的同样不平静。

苏擎天端坐在主位,腰背依旧挺直,如同山岳。但他紧握着扶手、指节泛白的手,以及那双布满血丝、却锐利如昔的眼睛,死死盯着书房门口的方向,泄露了他内心远比表面汹涌的惊涛骇浪。

确认凌玥身份的唯一途径,在这个时代,最可靠、也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那项在国内尚处于极度保密和初级应用阶段的科学技术——dNA亲子鉴定。

(*注:70年代末,dNA指纹技术尚未诞生(1984年才由杰弗里斯发明),但基于染色体多态性、血型系统(如Abo、N、Rh等)、血清蛋白电泳等方法的亲权关系鉴定已在一定层面应用,尤其在国内特殊部门,可能存在小范围的、借鉴苏联及西方早期技术的探索性实践。此处设定红星共和国相关机构,已具备基于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分析的初步亲子关系比对能力,但过程复杂,耗时较长,且属于高度机密。)

获取凌玥的生物样本,必须绝对隐秘,不能引起她丝毫怀疑。这个机会,来自于一次看似偶然的军区内部技术交流会。凌玥作为“利刃”的代表,在会上做简短发言。会后,工作人员(实为苏家安排的人员)殷勤地为与会者添水,并“及时”收走了所有人使用过的水杯,进行“统一消毒处理”。凌玥用过的那只印着红星标志的搪瓷杯,被特殊标记,迅速而无声地转入了秘密渠道。

样本的提取、保存、运送,都在极其严格的保密状态下进行。与之比对的,是苏擎天的血液样本。这两份承载着巨大希望的生物材料,被送往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隶属于总参的绝密生物技术研究室。

这三天里,苏擎天几乎没有合眼。他脑海中反复浮现的,是亡妻婉如温柔的笑脸,是晚晚襁褓中咿呀学语的模糊记忆,是凌玥在总院示教室里那沉静而坚韧的侧影。希望与恐惧交织,几乎要将这位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老将军撕裂。他怕,怕空欢喜一场,怕那微弱的希望之火再次熄灭,那将是对这个家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第三天下午,日落时分,书房外终于传来了等待已久的、沉稳而规律的敲门声。

“报告!”是苏擎天最信任的机要参谋的声音。

刹那间,书房内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苏建国的脚步顿住,苏建军猛地从图纸上抬起头。苏擎天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如同擂鼓般的心跳,沉声道:“进来。”

机要参谋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档案袋,神情肃穆,步伐标准地走到书桌前,双手将档案袋呈上:“首长,您要的……分析报告。”

苏擎天伸出手,那只曾经在千军万马前稳如磐石的手,此刻却带着肉眼可见的、极其轻微的颤抖。他接过了那个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档案袋。

苏建国和苏建军立刻围拢过来,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父亲的手。

苏擎天撕开档案袋的封口,动作缓慢而郑重。里面只有薄薄的一页纸,抬头是醒目的“绝密”字样,内容是由打字机敲出的冰冷而专业的术语和数据,详细记录了样本处理、细胞培养、染色体观察分析比对的过程。

他的目光直接跳过中间复杂的过程描述,飞速向下扫去,最终定格在报告最下方的结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