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熟悉的一路,让陶莹有些感慨。
“从前刚嫁给你那会儿,每次回家都容易往学校那边儿去,过了好一阵儿才习惯往这头过来,没成想又多少年没来这儿了。”
项安国也说:“我还记得小时候儿跟老头老太太住这儿的时候,三十平米,我妈都能做到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原本以前都得去公共厕所的,我妈是院儿里头一个花钱搞改造的,咱家是第一户能在自个儿家里上厕所的。”
“我嫁进来的时候都觉得意外呢。”
最开始他们一家三口都住卧室里面,外面是一个独立客厅,后来项安国大了,考虑到隐私,就把特别搬到了客厅,给他弄了张衣柜床。
后来陶莹嫁进来,就把沙发换成了能打开的折叠式的,晚上能打开当床用,没过多久有了项修竹,项修竹很快读书,就需要有单独的书桌,就干脆从衣柜床换了一张上铺,下铺放写字台。
他们家层高矮,只有2.4米高,没办法做成上下两层楼,也就是现在的loft户型,那就只能牺牲一半的客厅来实现,好在还能操作的开。
以前住在二环内,每天靠电动车出行,项修竹小时候上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啥的,从家到学校只要五分钟,真是太方便了。
现在他们回来看,还是觉得很感慨,过去的很多画面都一下儿浮现在眼前,一幕一幕跟过电影似的。
“哟,这不是安国吗?”
在胡同口就碰见了老熟人。
这就是他们大杂院儿里的老邻居周大妈。
“周大妈!”项安国也很兴奋,“您还住这儿呢?”
周大妈拉着项安国的手,笑吟吟的说:“我不住这儿还能上哪儿住去啊?你爸还好吗?”
“挺好的,”项安国问,“我们那屋,现在住着几口人呐?”
周大妈一愣:“你们那屋不是一直空着呢么?”
项安国也愣了:“这么多年,买了房不去住啊?”
“你们把房给卖了?”周大妈问。
这话都把他们两口子问懵了:“这要不卖房,咱俩上哪儿弄钱买新房去啊?”
周大妈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儿,就只说:“你妈当年还在的时候就说,一辈子没啥本事,至少给孩子留一套二环的房子,以后也是条出路……我以为你们只是暂时搬走,还回来的呢。”
告别周大妈,两人都有些惆怅,往那三十平米的平方去看了一眼,里面陈设还是他们搬走时候的样子,只是一看就很久没住人了,有一层厚厚的积灰。
人有闲钱买了房没空住,空在这儿,也是造福后人。
“咱妈还在的时候就跟我说过,要有钱的话,上四环外再买套房子,孩子成家之后,孙子读书方便就让他们住大杂院儿,等以后他们需要住电梯房了老两口再搬回大杂院,等百年之后两套房都是孩子们的,这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咱俩真是没本事,”项安国也哀叹了一声,“真要是像咱妈说的那样,咱何必还去租房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