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像个家,也怪不得季岚会羡慕。
“来,我们一起举杯,感谢您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容身之处!”
在陶莹的带领下,他们一家三口举杯,给季岚敬酒。
季岚喝的是陶莹特意去买来的红酒,价格不贵,也就喝个意思,陶莹也陪了一杯,项家父子俩喝的是可乐。
“可真别这么说,你们又不是自己没房子,我这房子本来就空着的,现在还能得一笔租金呢。”
季岚笑着晃了晃红酒杯,说:“你们父子俩这可乐跟我们的红酒还挺像的,来,干杯!”
四只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季岚喝了两杯之后,特别感慨:“还真是怀念咱们从前住在胡同里的日子。”
这让陶莹想起十多年前,她刚嫁给项安国的时候。
那时候项家一家三口住在天安门边儿三十平米的胡同平房里,她嫁进去之后,就变成了四口人住。
约莫是七八年前,政府出来了一个腾退的政策,他们那小平房能给差不多五百万的腾退款,但最后也没能走成。
当年王芳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消息,着急忙慌就要劝他们拿钱了搬走,但最后也没走成。
王芳当时还很生气:“为什么不走?还想着多要点儿是吧?哪儿那么好的事儿啊!见好就收知道吗?”
陶莹当然知道她妈是什么意思,这五百万一拿,到时候就不知道是给谁买房的钱了。
但他们没走成也不是因为还想着多要点儿。
当时项家其他住得不远的亲戚都成功签约了,拿钱搬走,这就更让王芳不得劲儿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北京早就没有“拆迁”这个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腾退或者退租,不谈、不商量,明码标价,自愿腾退。
但凡您觉得不合理,那都可以不走。
其实只要是稍微收拾和重新改造装修一下,还是挺好住的,而且三十平米在胡同里也算是大户了,而且他们片区的腾退政策主要是在2017和2018那两年,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一批。
只是当时的政策是,整院签约,也就是说,大杂院里的所有居民必须一起走,一家不签,整院儿都不能走。
那会儿王芳还不懂,以为他们这样的院子就叫四合院,还是陶莹去解释的:“还珠格格看还记得吧?这不叫四合院,是小燕子进宫之前住的那种大杂院!没您想象中那么大、那么好!”
应家当年有两套房,一套跟项家一块儿住在这大杂院里,住户多,每家要走要留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这边儿就都没能走成。
但还有隔壁院儿里那一套,因为那边住户少,几户人家一合计,就一块儿走了,所以应家才早早就搬出了四合院儿,就是拿另一套的腾退款上四环买电梯房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