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暗里着迷》番外篇(三)
第43章:灯火阑珊处(番外篇终章完结)
距离那场摧毁了山中研究所、也几乎摧毁了她固有认知的爆炸,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
秋日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市刑警队重新装修过的开放式办公室里,温暖而明亮。萧悦知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指尖快速敲击着键盘,撰写着一起新型金融诈骗案的结案报告。她的侧脸在光线下显得平静而专注,只有偶尔微微蹙起的眉头,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一年了。表面的伤痕早已愈合,生活似乎也回到了正轨。她因在那起震动全市的连环杀人案以及后续捣毁非法研究组织的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受到了嘉奖,恢复了警职,甚至职位还有所提升。同事们对她敬佩有加,新来的年轻警员看她的眼神里都带着崇拜。
一切都很好。
只有她自己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那场爆炸的轰鸣,仿佛还在耳畔隐隐回响;“父亲”那透过全息投影传来的、充满诱惑与压迫的声音,偶尔还会在深夜的梦境中扭曲变形;童年玩伴临死前那双混杂着执念、疯狂与一丝解脱的眼神,如同烙印,刻在她的记忆深处。更多的时候,是叶枫临最后将她推出危险范围时,那双总是蕴藏着迷雾的眼眸里,瞬间清晰流露出的、不容错辨的担忧与决绝。
然后,他便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
没有告别,没有后续。只在医院醒来时,护士交给她一张被揉皱又抚平的纸条,上面是那熟悉而略显潦草的字迹:“当你需要,我仍在暗处。”
一年来,她试图寻找过他。动用了她能调用的、不违反纪律的所有资源,查过交通记录、监控录像、甚至一些灰色的信息渠道。但叶枫临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仿佛从未真正存在于这个阳光下的世界,只是她紧绷神经时产生的一场过于真实的幻梦。
然而,手臂上在爆炸中留下的浅浅疤痕,以及内心深处某个被悄然触动、似乎确实变得有些不同的感知角落,又在无声地证明着一切的真实性。
“萧姐,报告写完了吗?头儿催了。”新来的实习生小陈探头过来,小心翼翼地问道。队里的人都隐约知道这位精英女警官经历过什么,对她总带着几分额外的尊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
“马上就好。”萧悦知回过神,收敛了所有外泄的情绪,恢复了平日里的冷静模样,加快了指下的速度。
结案报告提交,处理完一些日常事务,下班时间已到。拒绝了同事一起去新开酒吧坐坐的邀请,萧悦知独自一人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
秋风吹过,带下几片梧桐的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她裹紧了风衣,漫无目的地走着。这种过于正常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有时会让她产生一种奇异的疏离感。仿佛她的一部分,还停留在那个阴暗、潮湿、充满谜题与危险的地下迷宫,或是那个科技与疯狂交织的最终研究所。
她拐进一条熟悉的、相对安静的街道,目的地却并非回家的方向。不知不觉,她走到了那家曾与叶枫临数次“偶遇”或约见信息的偏僻咖啡馆。
咖啡馆还开着,暖黄色的灯光从玻璃窗内透出,与记忆中并无二致。她推门进去,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店里的装潢似乎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整体氛围依旧——安静,带着点旧书的墨香和咖啡的醇厚。
她习惯性地走向那个靠窗的、最角落的位置。曾经,叶枫临总是喜欢坐在那里,背靠着墙,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咖啡馆的入口和大部分空间。
此刻,那个位置空着。
心里某个角落,一丝微小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待,悄然落空。她自嘲地笑了笑,走到旁边另一个位置坐下,点了一杯黑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
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清晰的刺痛感,却也让她纷乱的思绪稍稍沉淀。她拿出手机,无意识地滑动着屏幕,目光却没有焦点。这一年,她试图回归“正常”,努力扮演好刑警萧悦知的角色,破案、加班、生活。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对真相的偏执,对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的警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经历了“知我”计划的一切而变得更加敏锐,甚至……带上了一点叶枫临式的、对人性幽微处的洞察。
她有时会想,这算不算是“父亲”所说的“潜能”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是她个人经历的必然结果?她选择了拒绝被定义的命运,但命运留下的刻痕,却无法轻易抹去。
“小姐,您的笔记本。”一个温和的男声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萧悦知抬头,看到一位侍应生拿着一个看起来颇有年头的、皮质封面的笔记本,站在她桌前。
“这不是我的。”她有些疑惑。
侍应生解释道:“是之前一位客人遗落在这里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当时就坐在您现在这个位置旁边……嗯,就是那个角落的位置。”他指了指叶枫临常坐的那个座位。“我们一直保管着,希望失主会回来找,但一直没有。看您好像是熟客,还以为……”
萧悦知的心跳,毫无预兆地漏跳了一拍。她接过笔记本。皮质封面有些磨损,没有任何标识,触手是一种温润而陈旧的感觉。
“谢谢,我看看。”她保持着镇定,对侍应生点了点头。
侍应生离开后,萧悦知的手指轻轻抚过笔记本的封面。一种强烈的直觉,如同细微的电流,窜过她的脊髓。这不像是一个普通的遗失物。
她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
空白的扉页上,只有一行用钢笔写下的、力透纸背的字:
“给唯一能读懂它的人。”
没有署名,但那笔迹,她认得。
是叶枫临。
一股热流猛地冲上眼眶,又被她强行压了下去。她环顾四周,咖啡馆里一切如常,没有人特别注意她。她合上笔记本,将杯中的咖啡一饮而尽,结账,拿起笔记本,快步离开了咖啡馆。
回到公寓,反锁上门,拉上窗帘,将自己隔绝在独处的安全空间里,萧悦知才再次拿出了那个笔记本。
她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线聚焦在深色的封面上。她几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二页。
里面不再是打印的档案或冷冰冰的报告,而是叶枫临亲笔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页面还附着潦草的手绘地图、结构图,或者剪报、照片的复印件。时间跨度极大,笔迹也随着书写时的情境而变化,有时沉稳工整,有时急促潦草,甚至带着一种压抑的愤怒或焦灼。
这不是日记,更像是一份私人性质的调查记录、思绪碎片,以及……留给她的解释。
她从头开始,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下去。
“……第一次在研究所的观察镜后看到那个小女孩,她正在接受抗干扰测试。那么小的年纪,眼神里却有一种惊人的韧性,像野火都烧不尽的草。‘父亲’称她为‘完美的基底’。我感到恐惧,也为她感到悲哀……”——日期标注,大约是十多年前。
“……大火。混乱。我趁乱带走了部分核心数据,还有她儿时的几张照片。‘父亲’的投影在火焰中冷笑,他说:‘叶枫临,你逃不掉,她也一样。种子已经种下,终会萌芽。’我知道,我必须变得更强,才能在未来,拥有与他抗衡的力量,才能……保护她。”
“……辗转多年,利用‘父亲’教导的一切,在灰色地带构筑了自己的信息网络。我监视着所有可能与‘知我’计划残余势力有关的动向。他们像蟑螂一样,在黑暗的角落里繁殖。我知道,他们终会找上她,那个‘完美的作品’。”
“……她成了警察。很好,这符合她的性格。追寻真相,扞卫秩序。但这也让她更直接地暴露在危险之下。那些仪式杀人的案件出现,我知道,序幕拉开了。我必须介入,用我的方式。”
“……再次见到她,在咖啡馆。她比照片上更敏锐,也更警惕。像一只随时准备出击的猎豹。我将线索给她,看着她一步步接近真相,既欣慰又担忧。每一步,都可能踏入‘父亲’精心设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