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吴亦枫,别高兴得太早。赋税难题和古籍辩论,才是真正的难关,我就不信,你还能次次都侥幸过关。”吴以明心中暗自想着。
第二环节赋税难题开始。太监宣读题目:“当下东璃国赋税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税收不均,百姓怨声载道。诸位皇子,可有办法改革赋税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合理,且能增加国库收入?”
这一次,吴宏意率先发言:“父皇,儿臣以为,可提高商人的赋税,降低农民的赋税。商人富甲一方,多交些税也是应该的。而农民乃国家根基,需减轻他们的负担。”
皇帝微微点头:“此计倒也有几分道理。”
接着,又有几位皇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主张简化赋税种类,有的提议按照土地肥沃程度划分税率。
轮到吴亦枫时,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改革赋税制度,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重新丈量土地,明确每户人家的土地数量和质量,以此为依据制定税率,确保公平。其次,对于商业赋税,不应一味提高,而应鼓励商业发展,通过扩大商业规模来增加税收。此外,还可设立专项赋税,如对奢侈品征税,既不会加重普通百姓负担,又能增加国库收入。同时,要加强对赋税征收过程的监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皇帝听后,眼中满是赞赏:“亦枫,你这一番见解,可谓全面而深刻。赋税制度关乎国家命脉,若真能如你所言改革,必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吴以明心中大惊,他没想到,吴亦枫在赋税问题上也能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他急忙说道:“父皇,吴亦枫所说虽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且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恐影响国家当前的稳定。”
吴亦枫看向吴以明,目光坚定:“大皇兄,改革虽难,但不改革,国家将永远无法进步。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妥善安排,必能成功。”
皇帝思索片刻,说道:“亦枫,此事朕会让户部详细研究。此环节,亦枫依旧胜出。”
吴以明脸色铁青,心中又气又急。他将最后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古籍辩论环节。
“吴亦枫,古籍辩论,我已安排好几位饱学之士,定要让你当众出丑。”吴以明心中暗暗发狠。
古籍辩论环节开始。太监宣读题目:“以《治国策》一书为蓝本,诸位皇子可就其中的治国理念展开辩论。”
《治国策》乃东璃国历代皇帝推崇的经典治国书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吴以明的党羽,朝中几位文官率先发难。他们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试图难倒吴亦枫。
“吴亦枫皇子,《治国策》中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在实际治国中,若百姓与君权发生冲突,当如何抉择?”一位文官问道。
吴亦枫微微一笑,从容答道:“此语并非说君权不重要,而是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当百姓与君权发生冲突时,君主应反思自身政策,是否损害了百姓利益。若能以民之利为出发点,调整政策,化解冲突,君权自然稳固。”
那文官又问道:“书中还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此语是否有失公平?”
吴亦枫不慌不忙地回答:“此语在当时有其特定背景。但在当今社会,法律面前应人人平等。不过,对于士大夫阶层,因其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需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们,这与‘礼不下庶人’并不矛盾。”
面对诸多刁难,吴亦枫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他不仅对《治国策》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能结合当下东璃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吴以明看着吴亦枫在台上侃侃而谈,心中愈发焦急。他没想到,自己精心安排的难题,竟被吴亦枫轻松化解。
“吴亦枫,你不过是巧言令色罢了。你对《治国策》的理解,不过是皮毛而已。”吴以明忍不住大声说道。
吴亦枫看向吴以明,目光中带着一丝嘲讽:“大皇兄,若你认为我理解有误,不妨说出你的高见。”
吴以明被吴亦枫这么一激,顿时有些语塞。他对《治国策》的研究,本就不如吴亦枫,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皇帝看着这一幕,心中对吴以明的表现颇为失望。他没想到,吴以明在这场文斗中,如此不堪一击。
“够了!此次文斗,吴亦枫见解独到,对答如流,胜出。”皇帝大声宣布。
吴以明脸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他精心策划的文斗,不仅没有打压到吴亦枫,反而让吴亦枫在皇帝和群臣面前,更加大放异彩。
“吴亦枫,你别得意。今日之仇,我必当加倍奉还。”吴以明心中暗暗发誓。
吴亦枫看着吴以明那副狼狈的模样,心中冷笑:“吴以明,你这等小伎俩,还远远不够。若你识趣,便尽早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否则,下场只会更惨。”
文斗结束后,吴亦枫在众人的惊叹和赞赏声中,离开了御花园。王婉茹早已在园外等候,看到吴亦枫出来,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亦枫,你太棒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赢。”
吴亦枫看着王婉茹,眼中满是温柔:“婉茹,多亏有你在我身边支持我。这场文斗,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两人相视一笑,携手离开。而此时的吴以明,却如丧家之犬般,失魂落魄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等待他的,将是如何挽回局面,以及对吴亦枫更加疯狂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