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快一万块的 “巨款”, 这在七十年代末的华国,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干二三十年才能攒下来的数,苏禾心里又踏实又有点发热。
这钱早不是一张张纸币那么简单了,更像一张能让她真正脱身的‘船票’,能载着她离开苏家,彻底过上完全属于自己的日子。
要彻底跟苏家划清界限,得有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窝,买房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她没敢声张,更没找那些明面上的中介。
把目光落在了一群特殊的 “信息员” 身上,那些整天在胡同里追跑打闹、蹲在墙根看蚂蚁的半大孩子。
找了个时间,胡同口挤满小毛头,苏禾从布兜里掏出几把水果糖,玻璃纸在太阳下闪着光,甜香一下子飘出来:“谁知道哪有专门帮人找房子的叔叔阿姨,或者哪个居委会大妈消息最灵,这些糖就归谁!”
这话一出口,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跟炸开了锅似的:“我知道!东城的孙拐子!他专帮人倒腾房子!”
“我们胡同李大妈是居委会的,谁家要搬家、谁家房子想卖,她门儿清!”
“西头还有个王胖子,也干这个!”
苏禾笑眯眯地把糖分给大家,还额外摸出几分、几毛的零钱当 “信息费”,没费多大劲就摸来了好几个 “房虫子” 和热心大妈的名字,连他们常待的地方都问得明明白白。
有了这些散在城里各个角落的 “消息网”,苏禾慢慢寻找自己的买房地图。趁着空闲,悄悄跑遍了打听来的地方,旁敲侧击地摸行情,很快把京市不同区域的房子特点给摸透了。
先看中心城区,像东西城那些老胡同,地段金贵得很,闹中取静。
好点的四合院,或者位置不错的小倒座房,开口就得七八百往上,好的能卖到一千多。
这儿交通方便,买东西也近,胜在将来升值空间大。这点苏禾心里门儿清,以后这些地段的房子可不是现在这个价。
再说说工厂集中的地方,比如朝阳、海淀的部分区域,大多是单位分的工人宿舍楼。
私下转个单间或小一居室,大概五六百到八百块。
邻居都是上班的工人,看着安稳,但离她常去的黑市、学校都远,而且筒子楼里人挨人,谁家炒菜放几勺盐都知道,想藏着系统的秘密可太难了。
最合她心意的,还是那些偏点但清静的地方,比如海淀靠近西山的老胡同,或者南城那些没怎么翻新的小平房,还有城郊结合部。
这儿常有独门独户的小院,或者带个小院子的老平房,价格反而便宜,四百到六百块就能拿下。
住这儿的人少,流动性也低,邻里之间没那么多往来,正好能 “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完全符合她要低调、要私密的需求。
苏禾在心里反复掂量:工厂区是安稳,但跟住在集体宿舍似的,从苏家这个 “牢笼” 跳去另一个 “监视网”,哪算自由?
最后,她心里的秤还是倾向了那些偏点但有独立空间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