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共舞的巨兽(1 / 2)

与“守望者”建立的临时合作,如同在悬崖边缘搭建起的脆弱索桥。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既利用着对方提供的资源和技术,又时刻提防着索桥另一端的巨兽是否会突然撕毁协议。

“守望者”提供的“基础防御场蓝图”被迅速分发到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其技术原理令人类科学家们既感到震撼又心生警惕。它并非传统的能量护盾,而是一种通过精确操控局部时空度规,在目标周围形成一个“逻辑静滞区”的装置。在这个区域内,一切高度有序的、基于已知物理规律的能量和物质运动都会受到极大抑制甚至停滞,从而有效抵御“熵增哨兵”那种基于信息解构的“抹除”攻击。

然而,构建和维护这种防御场,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并且其运作核心是一种冷酷的、排除一切“噪音”和“随机性”的绝对秩序算法。初步测试表明,长时间处于这种防御场保护下的生物,会不自觉地感到压抑、思维僵化,甚至出现情感淡漠的倾向。这对于依赖创造力和情感连接的人类文明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慢性毒药。

“这是饮鸩止渴。”一位资深物理学家在联合技术评估会议上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在用可能扼杀自身特性的技术,来换取生存的机会。”

“但没有它,我们可能连‘鸩’都没得喝,直接就会被‘收割者’抹掉。”另一位军事战略家反驳道,“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我们可以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想办法消除副作用。”

类似的争论在各个层面都在上演。

与此同时,“灵网”内部,由莉亚和韦斯特主导的“个体性干扰”技术优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不再将“个体性”视为简单的混乱噪音,而是尝试将其系统化、模型化。他们研究不同情感类型(如强烈的爱、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甚至深沉的悲伤)对“熵增哨兵”逻辑核心的干扰效率;他们探索如何将多个独特的意识波动协调共振,产生更强大的“信息抗性”场;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将这种基于“人性”的力量,与人类现有的科技武器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承载并放大“个体性”干扰的特种弹药和载具。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挑战。过度系统化可能会削弱“个体性”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优势,而协调不同的意识又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和消耗。但进展是实实在在的。一些初步的、小范围的联合演习显示,由经过训练的“星火”节点引导的“个体性干扰场”,确实能够有效削弱模拟“熵增哨兵”攻击的强度,为常规防御和反击争取宝贵时间。

就在双方都在争分夺秒地提升自身实力时,“守望者”共享的深空监测网络发来了新的警报。

【检测到‘清理协议’主力舰队……前驱波动……预计抵达太阳系外围时间:标准地球时间167至243小时。舰队规模……超出数据库记录阈值……威胁等级:灭绝级。】

警报附带的模拟影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那并非整齐划一的星际舰队,而是一片……移动的“虚无深渊”。无数类似“熵增哨兵”、但体积更大、结构更复杂的阴影在其中沉浮,它们彼此缠绕、融合,仿佛一个能够吞噬整个恒星系的、活着的宇宙灾难。在这片深渊的核心,隐约可见一个更加庞大、难以名状的轮廓,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就令模拟系统的运算几乎过载。

“收割者”的主力,不再是零星的哨兵,而是真正的、旨在“清理”整个“园圃”的毁灭洪流。时间,只剩下不到地球时间十天!

压力瞬间达到了顶点。

全球范围内的战备等级提升至最高。所有城市开始执行紧急疏散和避难预案,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构转入地下或进行强化防护。UEG宣布进入全球总动员状态,尽管恐慌依旧蔓延,但在求生本能和“灵网”潜移默化的情绪引导下,社会秩序并未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的凝聚力。

“新生”塔顶层,王座之间成为了应对危机的真正神经中枢。

“防御场生成器部署进度如何?”林湛的声音因连续熬夜而沙哑,但眼神依旧锐利。

“全球主要人口中心和战略节点已完成百分之七十部署,剩余部分将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艾拉快速汇报着,她同样疲惫,但效率惊人,“但能源供应压力巨大,部分地区的防御场无法维持全天候开启。”

“‘个体性干扰’作战单位整编情况?”

“已完成第一批三百个‘星火’战术小队的组建和基础训练。”这次回答的是“星火”网络推选出的军事协调官,一位前特种部队指挥官,“他们将与搭载了干扰增幅器的太空战机、地面防御平台协同作战。但……我们缺乏实战检验,尤其是面对那种规模的敌人。”

林湛点了点头,目光投向光树中的莉亚和韦斯特。

“技术对接方面,‘守望者’提供的部分能量武器增效模块已完成逆向工程,可以小幅提升我方武器的穿透力。但它们拒绝共享核心的时空操控和舰队作战技术。”韦斯特汇报道。

【它们……在保留……】莉亚的意念传来,【合作……并非无私……】

这是意料之中的。双方都在利用对方,也都在防备对方。

“我们自己的‘杀手锏’准备得怎么样了?”林湛问出了一个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