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的核心,便是充分利用“守望者”技术支持目录的引导,结合“源点”方舟的残存数据库和地球自身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整个文明的“发展度指数”和“秩序稳定系数”,从而“兑换”出那些至关重要的高等技术!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关乎文明存亡的**超级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地球,仿佛一台被上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依托方舟残骸和几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工业基地,一座座新的、融合了灵能科技与人类工程学的新型工厂拔地而起,开始大规模生产用于环境改造的“生态催化单元”、用于能源收集的“聚灵矩阵”、以及强化个体体质的“基础基因优化液”。
李默坐镇中枢,一面维系着全球生境的稳定,一面调动方舟残存的计算核心,全力推演、优化着各种技术的本土化方案。他的意识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数据流和规则模型打交道,对力量的掌控和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高压下以惊人的速度深化。
秦风则成为了计划的执行者与监督者,带领着重组后的“秩序之眼”精锐,奔波于全球各个建设节点,清除残余的变异威胁,镇压偶尔出现的内部动荡,确保计划的顺利推进。
林瑶和她日益壮大的科研团队,则沉浸在“守望者”提供的海量技术目录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消化、并进行适应性改造。第一代可供普通人使用的“灵能辅助外骨骼”、能够净化辐射土壤的“速生固氮菌”、以及基于方舟护盾技术的“区域能量屏障”原型机,相继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开始小范围试用。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墨绿色的、带着金属光泽的植被以更快的速度蔓延,净化着环境,并提供着微弱的生物质能;
一座座新建的地下城灯火通明,不再是苟延残喘的避难所,而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科研、生产和训练中心;
甚至,在严格的管控下,一些基础的灵能修炼法和基因优化技术开始向普通民众普及,整个人类的平均体质和精神力都在缓慢而坚定地提升着……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在一处接一处地亮起,逐渐连成一片。
然而,李默深知,这还远远不够。
技术的消化需要时间,力量的积累非一日之功。而且,“守望者”目录中的高等技术,所需的“文明指数”高得吓人。
他们需要更快!更需要……一些能够打破常规的**契机**!
他的目光,投向了“守望者”星图中,那几个被标记为“低风险、高收益”的……**近星系资源点**。
或许,是时候将目光投向地球之外了。
(第十九卷 第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