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位名叫艾娃的年轻女孩,她天生患有某种罕见的感官联通症,能够“看到”声音的颜色,“触摸”到情感的温度。这种能力曾让她备受困扰,但在“火种唤醒”计划中,她被识别出拥有极其敏锐的、对抽象规则和情感的直觉感知力。
在一次“薪火”网络组织的、旨在与“观测者”建立更深层连接的集体冥想中,艾娃的意识仿佛被牵引,进入了一个由纯粹信息和规则构成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在那里,她并非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是直接用“存在”去感知。
她“感受”到了“观测者”那庞大意识的一角——并非具体的形态,而是一种无尽的、好奇的、带着古老沧桑感的“注视”。她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主视传递了一幅关于“生命成长”的意象:一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挣扎,最终破土而出,迎接阳光。
片刻的寂静后,一股温暖而浩瀚的“信息流”反向涌来,并非语言,而是一种直接的认知体验——艾娃瞬间“理解”了某种关于“能量循环”与“物质转化”的、更加和谐与高效的微观规则模型!这模型远非她现有的知识所能触及,但却无比清晰地烙印在她的意识中。
当她退出冥想,将这模型记录下来后,经过验证,这竟然是一种理论上可行、能极大提升生物能利用效率的全新路径!
“它……它在和她‘对话’!”林瑶看着艾娃的记录和那个模型,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不是通过我们理解的语言,而是通过……规则的共鸣和意识的直接交互!”
这个消息如同惊雷。这意味着与“观测者”的交流,可以超越被动接收“灵感”的层面,进入某种程度的“双向沟通”!
然而,这种“沟通”的门槛极高,且充满不确定性。尝试与“观测者”建立深度连接的志愿者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甚至有人因无法承受那庞大的信息流而精神受创。只有像艾娃这样拥有特殊天赋、并且内心纯粹开放的个体,才能偶然触碰到那扇门。
“观测者”如同一位拥有无尽知识、但教学方式古怪严厉的导师。它向人类敞开了图书馆的大门,但只允许那些它认可的、具备相应“资质”的学生,翻阅特定的书页。
李默站在“文明档案馆”的观星台上,望着那片似乎变得更加“活跃”的星空。他手中拿着艾娃提供的那个能量模型,心中思绪万千。
“肃正协议”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
“观测者”的引导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文明,这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孩子,一边要提防森林中的饿狼,一边又要尝试理解一位沉默而强大的“导师”的意图。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
但李默知道,他们必须抓住“观测者”伸出的这根橄榄枝,哪怕它布满荆棘。在真正的风暴来临之前,尽可能多地学习,尽可能快地成长。
因为下一次,“肃正协议”来的可能就不只是一个“探针”了。
而“观测者”这位沉默的导师,究竟想从人类文明这里得到什么?它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这成为了悬在所有人心中,比星空更深邃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