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注视之下(1 / 2)

“摇篮”功能的转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官方层面,一个由“薪火议会”牵头、各大国及主要组织参与的“文明应对委员会”迅速成立,旨在协调应对新的局面。但真正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更细微、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首先感受到变化的,是科研领域。

位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控制中心,一片沸腾。在一次常规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中,探测器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并非新的粒子,而是对撞瞬间,在微观层面观测到了极其短暂、却清晰无误的“规则涟漪”!仿佛有人在一旁,轻轻拨动了宇宙的琴弦,让物理常数发生了微不可察的、却又被精密仪器记录下来的波动。

“这不是误差!重复实验三次,结果一致!”首席科学家声音颤抖,带着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惶恐,“有什么东西……在‘观察’我们的实验,甚至……在‘回应’!”

类似的现象在全球多个顶尖实验室同步出现。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似乎变得更加“稳定”;某些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特性发生了理论无法解释的微妙变化;甚至一些复杂的数学猜想,在超级计算机即将耗尽算力时,会“偶然”地跳出一个关键的证明思路。

“祂”的“注视”,并非单纯的监视,更像是一种……互动式的观察。人类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每一次探索,似乎都在这位“观测者”的“记录”与“反馈”之中。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一切努力,仿佛都成了某种宏大实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清算人”组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而坚定的转变。

铁棺主动联系了“文明应对委员会”,提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提议——有限度地、受监管地共享部分赵无垠留下的、关于“源初代码”逆向工程和规则应用的非禁忌技术。

“大师的最终目的,是文明的存续。”铁棺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传来,依旧冰冷,却少了几分疏离,“如今,‘摇篮’性质已变,‘涨潮’威胁暂时延缓,但‘观测’本身亦是考验。固步自封等于慢性自杀。我们需要提升整个文明的‘规则理解’和‘适应性’,以应对未来可能来自‘观测者’或其他未知存在的挑战。”

这份提议在委员会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许多人担忧这是引狼入室,害怕“清算人”借此机会渗透甚至控制关键技术领域。但李默投下了关键的支持票。

“恐惧无法带来进步。”他在委员会会议上陈述,“我们需要他们的知识,正如他们也需要我们提供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意义’的多样性。这是一种危险的平衡,但也是我们必须尝试的道路。”

最终,在严格的技术伦理审查和多方监管机制下,一项名为“普罗米修斯之火”的有限技术共享计划得以启动。首批共享的,主要是关于能量高效利用、环境修复、以及基础规则稳定方面的非核心技术。这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在能源、环保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进展,但也让“清算人”的影响力无声地渗透进了文明的科技脉络。

然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普通人中间。

“观测者”的存在,最初带来了全球性的恐慌和 existential crisis(存在主义危机)。但当人们发现天空没有落下审判之火,生活依旧继续,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好时,一种复杂的、新的社会心态开始滋生。

一部分人陷入了虚无主义的狂欢,认为一切努力在“观测者”眼中都毫无意义,及时行乐才是真理。社会犯罪率和极端享乐主义在一些区域有所抬头。

但更多的人,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后,一种奇特的集体自尊心和对“意义”的主动追寻,开始如同野火般蔓延。

这种追寻,最直观地体现在“薪火”网络的进化上。

网络不再仅仅是生存知识的共享平台,更演变成了一个宏大的、全球性的“意义创造”与“文明展示”的舞台。

一个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板块被创建,专门收录和展示人类在科学、艺术、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成就和感人瞬间——从科学家突破性的论文,到艺术家震撼人心的画作;从社区志愿者无私的奉献,到普通人之间温暖的互助。

这仿佛成了一场面向“观测者”的、无声的文明汇报演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回答李默曾在“根源指令大厅”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存在,有何价值?

李默的身体在精心调理下逐渐恢复,虽然力量未能回归,但他体内那来自“观测者数据库”的浩瀚知识,让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视野。他不再直接参与具体事务,而是成为了“薪火议会”和“文明应对委员会”的最高顾问,专注于知识的整理、解读和战略层面的思考。

他行走在重建后的“文明档案馆”中,这里如今已成为全球知识的核心枢纽。他看着屏幕上流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意义创造”数据流,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缸里跳舞。”秦风走到他身边,语气复杂,“一举一动都被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