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 第266章 洪承畴的汇报3

第266章 洪承畴的汇报3(1 / 2)

四、 军民政经,万象更新,海疆乐土初现

洪承畴合上图册,但汇报并未停止,他以其详实的调查数据和个人见闻,从更细微处描绘了东瀛五省的社会全景。

“陛下,以上乃大略框架。然新政之效,最终需体现于军民日常生活之点滴。臣请从衣、食、住、行、业诸方面,为陛下及诸位大人细述东瀛之现状:

“衣: 变化最为直观显着。以往东瀛民众,无论男女,多着和服(吴服),形制繁琐。如今,在官府倡导及民间效仿下,汉家衣冠已成主流。男子多以直身、道袍、曳撒为常服,虽用料或逊于中原,然样式已是中国气象。

女子则多穿袄裙、比甲,梳中华发髻。昔日公卿华族标志性的狩衣、十二单,唯有在鲁王府举办的某些复古雅集上方能一见,已成点缀。

孩童自蒙学起,便要求穿着汉童服饰。棉花、丝绸、麻布等原料,多由大明商船输入,价格日趋平民化。走在东瀛任何城镇街头,触目所及,已恍若大明一府县。”

“食: 此乃民生之本,变化亦巨。首先,粮食结构改善。土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凭借其耐瘠高产之优势,在官府推广及移民示范下,已广为种植,尤其是在山地丘陵较多的北溟、西海等省,已成为贫苦百姓的重要口粮补充,遇荒年亦可救急。

稻米仍是主食,但来源更广,大明江南粳米、暹罗稻米通过海运输入,丰富了餐桌。其次,烹饪方式融合。东瀛本土饮食偏生冷、清淡。

大明移民带来了炒、炖、炸、烤等丰富技法,以及酱油、醋、各式香料。如今,在福王的东平府、惠王的通商港等地,酒楼食肆林立,既有鲁菜之醇厚,亦有淮扬之精巧,粤菜之鲜活,东瀛本土的寿司、刺身虽未绝迹,但多已成为点缀或特定菜肴。

渔获丰富,价格低廉,普通百姓亦能时常食鱼。茶叶普及,取代了部分传统的抹茶道,泡饮散茶成为新风尚。

酱油、豆腐等物,本就传自中华,如今制法更精,使用更广。” 徐光启和宋应星都对作物推广和饮食改良点头称是。

“住: 建筑风貌也在悄然改变。官府衙署、文庙学堂、佛寺僧舍,自然全是明式建筑,飞檐斗拱,青砖黛瓦。

民间虽因财力所限,不可能尽数推倒重来,但改良已然开始。新建民居,多有模仿明式三合院、四合院布局者,注重采光与通风。

旧有町屋(长屋),也开始加开明式窗棂,内部隔断借鉴明式。火炕在北溟省等寒冷地区被广泛采用,深受百姓欢迎。砖瓦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取代部分茅草屋顶。

家具方面,明式的桌椅板凳逐渐取代传统的榻榻米坐席,尤其在有学童的家庭和士人阶层中普及更快。” 宋应星对建筑和材料的革新尤为关注。

“行: 海陆交通,日益便利。海上,大明本土与东瀛之间的航线已固定化、常态化。每月皆有数十艘大小商船、客船往来于天津、登州、松江府与东瀛各主要港口之间。

不仅运送货物,也搭载移民、官员、书信。信息传递速度大为提升。内陆,官府组织移民、归化民众,以工代赈,大力修葺、拓宽原有道路,连接各省府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