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崇文内心: 陛下虽未纳谏留守京师,但此举亦是心系天下!若能以此权,为百姓除掉几个祸害,清查几桩积案,则不负圣恩!只是,这权力如此之大,必须秉持公心,证据确凿,绝不能滥用。内心那份对皇帝离京的担忧,似乎被这沉甸甸的责任冲淡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朱啸特别强调了汇报机制,将他们的退路彻底堵死:“尔等需将沿途所见所闻,尤其是关乎民生各项数据、新政推行利弊、地方吏治实情,定期、详细行文记录!寻常观察,每旬通过驿站系统以电报形式简要汇报一次;遇重大事项,如发现大规模贪腐、民生疾苦急需解决、或值得推广的良政善治,必须立即通过电报密奏!所有巡查记录,需在奉旨回京前整理成详实文书,呈报御前!不得敷衍塞责,不得徇私枉法!若有懈怠或借此扰民者,严惩不贷!”
“臣……臣等领旨!”声音参差不齐,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他们原本准备好的慷慨陈词,在皇帝这雷霆万钧而又细致入微的安排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离京巡查已成定局,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
大朝会在一种极其复杂微妙的气氛中结束。百官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默默退出奉天殿广场。
而几乎在朝会结束的同时,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特刊,就以最快的速度印制发行,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并通过驿道、电报系统迅速将消息传往全国各地。
报纸的头版头条,是用加粗特大号字体印刷的醒目标题:
“陛下心系黎庶,特遣御史代天巡狩!持金牌,调龙鳞,查民隐,除奸恶!”
报道详细阐述了巡御史的权责,尤其突出了对民生细节(粮价、住房、教育、医疗)、新政实效(《考成法》、《开拓条例》、工坊发展)以及地方吏治的考察,并点明了利用电报系统确保信息畅通。对于刘一燝、钱象坤的离去,仅以“年老体衰,荣归故里”轻描淡写地带过。舆论的焦点,被成功引导向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全国大巡查。
消息传出,京城内外,一片哗然,随即是百姓们由衷的欢呼和期待!
“圣天子明鉴万里!早就该派钦差下去看看了!”
“好啊!让那些老爷们也尝尝风餐露宿的滋味!看看咱们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金牌御史,还能用电报直接告御状!这下看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恶霸还怎么嚣张!”
“陛下连咱们吃什么、孩子上不上学、生病有没有地方抓药都管!这才是真龙天子啊!”
民间欢声雷动,而各地的官员、胥吏、豪强则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尤其是辽东四省的军屯将领、边贸官员,乐浪省的旧族势力,东瀛五省的藩王府属官及地方代官,更是风声鹤唳。谁也不知道这些手持金牌、拥有电报密奏之权的巡御史,会何时到来,又会查到些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被点名的御史们忙碌异常。领取关防印信、沉甸甸的金牌、以及至关重要的电报密码本。他们被划分了巡查区域:
· 陈子骏被派往江南,那片富庶但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之地,考验着他锐利的目光能否看透繁华下的暗流。
· 周文渊被派往西北,民风彪悍,边备重要,需要他老成的经验去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军屯事务。
· 赵明远被派往漕运、盐政革新的试点区域,那里充满了机遇与陷阱,正合他钻营之心,却也步步惊心。
· 李崇文则主动请缨,前往最需要推行教化、体察新附民情的乐浪省,与他理想主义的抱负相契合。
而此外,还有其他几位被点名的御史,如:
· 孙定边(性格刚毅,通晓军事)被派往辽东四省,重点勘察军屯、边贸及移民实边情况。
· 沈墨轩(心思缜密,精于计算)被派往东瀛五省,考察矿业开发、藩王治理及资源管理。
· 王守仁(名字恰与先贤同,注重实务)被派往湖广等农业大省,深入了解新作物推广及农业状况。
三日限期一到,这些昔日高谈阔论的言官们,怀揣着金牌、密码本和复杂难言的心情,或踌躇满志,或忧心忡忡,或战战兢兢,纷纷离开京城,奔赴各自的“战场”。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奏章将承载着血与火、民生与吏治的真实重量,他们的所见所闻,将通过笔端和那神奇的电报线路,直接呈现在御前,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也决定他们自己的仕途乃至生死。
朱啸站在宫城高处,俯瞰着这座庞大帝国的中枢。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将言官派出去,是一步妙棋,也是一步险棋。既能监督地方、反馈实情、剪除弊政,也能锻炼和甄别人才,更能将朝堂的注意力引向实干。
遍布全国的电报网络,是他掌控全局的神经脉络。而他自己,即将开始的巡幸,则是要向天下展示一个锐意进取、强大自信的大明,亲自去推动那些最深层次的变革。
帝国的车轮,正沿着他设定的轨道,伴随着巡御史们奔赴四方的马蹄声和电报线路上穿梭的电波声,轰然向前。
一场席卷每一个行省,触及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宏大考察与变革,就此拉开序幕。